第一季度“智能大家電業務收入同比暴增 113.8%”,且空調、冰箱、洗衣機和電視等品類同比都大增,小米家電成為近期輿論焦點。與此同時,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在多個場合對小米在家電領域的表現進行高頻點評,加上之前格力董明珠的多次表態,各種聲音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小米“破天荒式的新高”,對其他家電品牌來說是“離了大譜”。《就說家電》認為,小米以其獨特的 “短平快” 戰略,迅速在競爭激烈的家電市場中嶄露頭角,對傳統家電制造企業形成不小的挑戰。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場變革浪潮中,小米在 AI 領域的優勢,成為其沖擊傳統格局的重要武器。
小米強勢,對行業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兩方面均有:
利:打破安樂窩,AI再難也要跟上
小米的 “短平快” 戰略成效顯著,AI 技術的深度融入則為其加碼。以空調業務為例,小米通過高性價比產品迅速打開市場,同時借助 AI 技術賦予產品更智能的體驗。
數據顯示,2024 年小米空調出貨量實現大幅增長,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價格方面,小米空調以低于傳統品牌的定價沖擊市場。例如,小米空調與同等配置的美的、格力等一線品牌產品,價格往往要低500到1000元,甚至部分時候更多。
如果說價格是賣點的話,AI方面的表現才是殺手锏。小米將 AI 技術應用于空調的智能溫控系統,通過對用戶使用習慣和環境數據的分析,自動調節溫度、風速,讓用戶無需手動頻繁操作就能享受舒適的環境。特別式AI應用后的米家生態支撐,符合年輕消費者對智能生活的追求,最終演變為市場優勢。
觀察來看,一些在傳統功能方面沉醉的品牌,慢慢表現出吃力跟不上趟的情況。
無獨有偶,另一個全面發力AI的品牌,同樣展露出引領架勢。
長虹在AI領域厚積薄發,在全球推出首款治愈系 AI TV—— 追光系列,憑借AI 滄海智能體等多項先進功能和技術,將全場景熊貓主題內容深度融入旗下電視產品中,以擬人化智能體“熊貓小白”為交互核心,同時攜手未來電視聯手打造TV端唯一熊貓內容頻道,讓用戶一鍵即可直達“熊貓樂園”。數據顯示,俘獲越來越多煥新用戶的認可,而且618期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同時,推出的融合 AI 智慧風的客餐廳 Pro 共享空調,具備 60 分鐘 AI 急速制冰與超薄平嵌設計的美菱純色系列大白鯨冰箱,以及有智能與美學一體的 AI 智慧集成烹飪中心的廚衛產品,都因為全面AI化吸睛無數。一切跡象顯示,以 AI 技術為引擎,不斷提升產品性能與用戶體驗,長虹在AI領域的優勢正加速積累。
弊:品牌重新走弱 深度認可尚需努力
盡管小米在家電市場發展迅猛,但以價、以量取勝的跡象還是很明顯,也說明小米之前的高端計劃遭遇了波折或者說走了回頭路,這就注定了一個事實:與美的、格力、長虹等一線大牌相比,品牌價值仍存在差距。且對其它品牌來說,小米這種方式或許不具備且不應有行業復制性。
例如在高端空調市場,卡薩帝、格力,電視領域長虹CHiQ、海信E8Q等高端系列產品憑借先進的技術、卓越的品質以及完善的服務,占據較大份額,小米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尚弱。進一步獲得認可,特別是中高端用戶的深度認可,還需要時間檢驗。
當然,小米的 “短平快” 戰略在家電市場取得階段性成果,其在 AI 領域的優勢,不僅增強了產品競爭力,也重塑了家電使用場景和用戶體驗。
不難想象,方洪波高頻點評小米,正是美的感受到小米威脅的體現,也透露出一線大牌在某些方面落后的絲許緊張。
筆者認為,雖然小米品牌價值與一線家電大牌有差距,但憑借對年輕群體需求的精準把握和 AI 智能化布局,未來有巨大潛力,家電行業競爭格局也將充滿更多變數。
小米短期強勢能否變成長期優勢?一線家電品牌理應引起足夠重視。畢竟,隨著年輕消費群體消費能力提升和消費觀念普及,他們成為中高端用戶,小米就有望進一步擴大高端市場份額,屆時對家電行業的沖擊肯定小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