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騰訊控股(00700.HK)的股價一度觸及560港元/股,創下近4年來最高,市值一度重新登上五萬億港元以上。8月1日,騰訊股價略有回落,但依然是港股市值最高的公司。
騰訊上一次觸及五萬億港元以上的市值,是在2021年,當時微信、游戲和云服務的業務增量讓市場對其充滿信心。
如今,騰訊再登上一個臺階的關鍵拉動力,或許是AI。
在剛剛落幕的WAIC2025上,騰訊的AI野心進一步顯山露水。
這場大會上,騰訊的“AI全家桶”全面亮相,覆蓋基礎設施、模型層、平臺層和應用層的AI圖景全面鋪開;公司還明確了在具身智能業務上的發展方向——建平臺。
騰訊喜歡將企業的發展與樹木成長類比。
比如,公司將旗下有一定生命周期且仍能保持較好流水的游戲產品稱作長青游戲。
又比如,2014年,在互聯網潮起的時候,張小龍曾經談到,微信要搭建動態的生態系統,培育一個服務的“森林”,讓所有“生物”都更好地成長起來。
而如今,在AI的黎明,馬化騰或許想要再造一片森林。
01 慢與快
在2025年之前,相比其他大廠,騰訊在AI上的動作似乎比較慢。
在被視作“大模型元年”的2024年,百模大戰的硝煙仍在,AI應用已經開始搶奪用戶,但騰訊當時沒有太多參戰的激情。
雖然也“按部就班”地發布混元大模型的更新、推出旗下C端應用元寶。但是騰訊沒有糾結如何推動元寶沖擊月活,也沒有太多令人驚艷的新品出現,一度被認為在AI上“慢了半拍”。
如果從現在往回看,騰訊可能已經做好了準備,只是在等待一個“DeepSeek時刻”。
相比之前的慢,今年騰訊的反應卻非???。
在2月的DeepSeek接入潮中,騰訊云在2月2日首先實現一鍵部署接入DeepSeek。
AI應用騰訊元寶在2月13日就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同時支持混元和DeepSeek兩大模型。騰訊也成為首個在C端應用接入第三方大模型的互聯網大廠。2月18日,元寶開始支持微信搜索;2月19日,元寶全量上線深度思考模型“混元T1”。2月22日,騰訊元寶超越豆包,升至中國區蘋果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第二,僅次于DeepSeek。
而一向在更新上保持克制的微信,也逐步向AI開放。3月中,微信搜一搜上線了AI搜索功能;4月中旬,微信用戶可以加上元寶的好友,直接在好友列表內完成AI問答。
幾個月后的WAIC,騰訊已經帶著貫穿模型層、平臺層、應用層的“1+3+N”的AI全景體系亮相。
在模型層,騰訊3D世界模型首次亮相,這個面向游戲從業者及3D愛好者的模型支持文生/圖生3D世界,可360°沉浸式漫游,也可一鍵導出兼容主流建模軟件的3Dmesh的可用場景資產。
在平臺層,騰訊B、C端同時發力,推出了面向C端的“騰訊元器”和面向B端的“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以及最新發布的面向機器人領域的具身智能開放平臺“Tairos”。其中,面向B端的騰訊云智能體平臺全新升級,在對接了主流數據庫和騰訊文檔等更全面的數據源的同時,以零代碼方式輕松創建多個智能體并實現協同交互,復雜場景配置更簡單、對話更精準;騰訊元器則進一步整合公眾號、騰訊文檔、微信支付MCP等資源,同時為優質智能體提供流量扶持。
具身智能軟件平臺Tairos(“鈦螺絲”)為機器人開發者提供包括規劃、多模態感知、感知行動聯合等大模型,并支持在云端快速通過仿真環境進行模型的驗證。
在應用方面,除了C端應用的元寶,騰訊還帶來了知識管理應用ima,其專業知識庫,覆蓋金融、科研、法律、政務、教育、醫療等專業、日常領域。騰訊還開發了10多個Agent,覆蓋企業服務、生活、辦公等場景下的高頻需求。
02 拆與建
騰訊能這么快地交出一份完整的答卷,得益于此前的投入和積累。
2018年,騰訊就確定了在AI領域的三大核心戰略:攻堅“通用人工智能”;成立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探索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連接;繼續重點關注AI+醫療的發展。
2023年3月,公司在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AI和大模型對騰訊而言是“增長的加速器”,公司所采取的戰略就是“在資源上進一步去投資”。當年9月,混元大模型正式亮相,并通過騰訊云對外開放。
而今年上半年,騰訊與AI相關的架構在也快速完成了一波拆分與重建。
素來以投入大、基建大、回報周期長著稱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和負責基礎技術能力建設、騰訊混元大模型開發的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可以說是這場變革的中心。
2月,騰訊元寶從TEG轉入CSIG。同月月底,騰訊宣布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更多產品和應用也將從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匯入CSIG。自此,元寶、ima、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四大AI產品線合龍,成為騰訊面向大模型時代打出的全新產品組合。
4月底,TEG圍繞算力、算法和數據三大核心板塊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
當時,TEG成立了兩個新的部門:大語言模型部和多模態模型部,分別負責探索大語言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的前沿技術,持續迭代基礎模型。
同時,騰訊還明確了數據平臺部和機器學習平臺部的職能,進一步加強大模型數據能力和平臺底座建設,共同支撐騰訊混元大模型技術研發。
當時,騰訊相關人士表示,這次調整有利于整合資源,優化研發流程,進一步提升騰訊在AI領域的長期技術作戰能力。
在年初的2024年年會上,騰訊CEO馬化騰曾表示對CSIG的未來發展抱有很高的期待。“在2025年,我相信CSIG有很大機會能夠穩定浮出水面,形成一片大陸。”馬化騰如是說。而對于TEG,馬化騰提到騰訊會持續投入資源進行算力的儲備,希望各個BG都能擁抱大模型的產品化落地場景。
技術積累之外,時代財經注意到,早在DeepSeek之前,騰訊的AI就已經悄然進入到重投入階段。2024年全年,騰訊資本開支767.6億元,創歷史新高,占總營收的11.6%,研發投入達706.9億元。
“不管在技術還是落地上,我們都在做持續的、大量的投入。”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
騰訊投入不局限在內部,也在通過“買買買”等方式重構騰訊生態。
根據IT桔子數據,2014年至今,騰訊系公司在人工智能行業一共投資了84家企業,數量僅次于文娛、游戲和企業服務。
(圖源:IT桔子)
2018年到2021年是一個密集出手期,騰訊平均每年會出手18家公司。
2022年開始,每年投資的公司數量又收縮到10以內。但回頭看,騰訊的出手還是相當精準的。
在AI六小龍中,除了零一萬物,騰訊都投了個遍。除此之外,今年先后開始上市的“國產英偉達”中,騰訊也投中了燧原科技、摩爾線程。其中,前者從Pre-A輪開始,有6輪融資背后都有騰訊的影子。
具身智能領域亦然,騰訊在2017年、2019年投資樂聚,2018年投資優必選之后,今年3月和6月又分別投了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
03 生態革命
在1999年、2011年用QQ、微信顛覆社交生態的騰訊,希望在2025年掀起一場AI生態革命。
如今,加速的騰訊在廣納盟友。
在WAIC2025的論壇上,騰訊宣布,要面向企業、高校、及個人開發者發起首屆騰訊云黑客松-Agent應用創新挑戰賽,旨在推動AI智能體技術應用創新、及場景探索落地,并促進智能體生態人才培育。
4月,騰訊宣布啟動史上最大就業計劃——三年內將新增28000個實習崗位并加大轉化錄用。在大模型加速落地的背景下,騰訊加大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游戲引擎、數字內容等技術類崗位的招聘力度,技術類崗位迎來“擴招”,占比超60%。
“我們舉辦騰訊云黑客松Agent應用創新挑戰賽,就是一種對生態的推動,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智能體生態的建設中。”吳運聲表示。
而面對市場,騰訊同樣試圖成為一個生態“攢局者”。
在平臺端,騰訊元器平臺聚焦公眾號智能體構建和生態拓展,致力于為所有C端客戶打通智能體變現最后一公里。
具身智能平臺Tairos的首批合作伙伴包括越疆科技、樂聚、宇樹、擎朗智能、眾擎機器人等。已經與多家機器人企業在工業、汽車、家電等多行業進行場景落地實踐。
在應用端,而ima已經和錢江海關、珠海金灣區等部門展開合作,提供法律咨詢、政策通查等方面的服務。在WAIC展臺,時代財經還注意到,騰訊正嘗試讓AI Agent“上車”。WAIC上展出的智能座艙服務Agent打通了車載微信小程序生態,覆蓋餐飲點單、日程會議、取號訂座、機酒預定、聽書觀影等場景。
在接受時代財經等媒體采訪時,騰訊首席科學家、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福田實驗室主任張正友提到,具身智能行業尚處在初級階段,關鍵是如何運用現有能力及額外科研能力,支持行業完善與發展,推動生態建設。
對于騰訊在新一輪AI競爭下的定位,“騰訊努力的方向,就是在整個平臺或者整個的生態鏈上,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大家一起去滿足前沿技術落地的需求。” 吳運聲向時代財經表示。
“騰訊將通過扎實的底層模型、好用的平臺工具、廣泛的應用生態,讓AI建得起、跑得穩、用得好,讓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能用上真正好用的AI。”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