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表面上風光依舊,實則暗流涌動。價格戰此起彼伏,品牌淘汰賽愈演愈烈,新勢力與傳統巨頭交織廝殺。有人在資本市場的狂熱中迅速起落,有人被迫靠大幅讓利來維持市場存在……
在這場行業深度調整的周期中,車企們無一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平衡規模與利潤?如何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雙重賽道上保持節奏?又如何在全球化的版圖中找到立足之地?
這樣的背景之下,零跑在成都車展交出了一份頗為亮眼的答卷。B01上市僅4個多月,交付量突破5萬臺,成為細分市場的“黑馬”;B10以全新摩根粉配色首秀,展現出年輕化與全球化的雙重氣質;與此同時,首批B01揚帆歐洲,9月即將登陸慕尼黑車展,宣告零跑智造邁入全球化新階段。

對于一家在主流視野中被認為“后來者”的企業而言,這種逆勢增長與迅速突圍,格外耐人尋味。
在車展后的采訪中,高級副總裁曹力、零跑汽車副總裁周穎圍繞智能化、自主研發與全球化拓展等話題,傳遞出在行業關鍵領域的深度思考,同時也揭開了零跑今日市場成績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讓外界得以窺見這個新勢力品牌快速成長的底層邏輯。
“堅持全域自研的中長期戰略,不動搖”
在行業調整期,車企最容易動搖的是戰略。二智能駕駛研發成本高企、周期漫長,不少車企在投入與產出失衡的壓力下,選擇轉向供應商方案,甚至削弱自研投入,以求短期見效。
然而在這一點上,零跑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堅持全域自研。

曹力在成都車展的群訪中重申了這一點:“我們的理念還是堅持自研不會動搖,如果將來有更開放的合作形式,都可以探討。至少我們核心零部件全部自研,利用自己有競爭力的系統和零部件。”此態度并非出于理想化的“技術情懷”,而是零跑過去幾年一路走來的現實選擇。
回顧零跑的產品線,從早期的T03到如今的B01、B10,每一次在市場上打動用戶的背后,都是“同樣的錢買到更高配置、更好品質”的底層邏輯。而這種價值實現,恰恰依托于零跑對核心技術的自我掌控。

半年財報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邏輯。上半年零跑毛利率已升至14.1%,相比去年大幅提升。表面看,這一數字仍低于部分新勢力的20%水平,但零跑并未追求高毛利,而是以合理的利潤率換取規模化的增長與長期市場地位。自研讓零跑具備了在成本控制上的獨特優勢,既能通過全域自研壓縮供應鏈環節、降低核心部件成本,又能在產品定義上做到冗余設計,用技術優勢反哺用戶體驗。
更值得注意的是,零跑并未把自研當作孤立的研發活動,而是作為一種“平臺能力”來塑造。智能駕駛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方向。曹力透露,到2025年上半年,零跑的輔助駕駛能力將邁入行業第一梯隊,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對其技術體系完整度和迭代能力的自信。

用戶端的數據也給出驗證:B01的激光雷達版本選裝比例已接近一半,表明市場對零跑智能化配置的接受度與認可度正在快速提升。基于此,零跑所堅持的全域自研,既是一種長期主義的戰略耐力,也是一種商業層面的清醒判斷。
以“價值感”撬動全球化
在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國車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海外。然而,想要在汽車市場中真正站穩腳跟并不容易,零跑則選擇不依靠低價快速滲透,只遵循產品力打動用戶,以價值感贏得市場的發展哲學。

周穎在采訪中坦言:“在整個品牌塑造過程中,其實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我們依靠的核心,是‘更高配置,更有品質,好而不貴’的產品競爭力。”這句話道出了零跑海外突圍的底層邏輯。
在德國這樣的傳統汽車強國,零跑并未依賴故事化的品牌敘事,而是通過B01、C10等車型,以更優的配置、更理性的價格直接擊中用戶需求。數據顯示,零跑已在歐洲建立近600家渠道網點,并獲得當地經銷商與媒體的積極反饋。這種認可的基礎,不是廣告,而是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并未將“好而不貴”簡單等同于性價比,而是強調一種超出價格預期的價值感。例如B01,雖然定位在10-15萬元區間,卻搭載激光雷達、長續航等越級配置。在國內市場,這種“冗余設計”策略幫助零跑快速積累口碑;在海外市場,它同樣展現出強大吸引力。對于消費成熟的歐洲用戶而言,他們并不輕易被價格打動,而是更看重汽車是否能在品質、體驗與安全上達到預期。
零跑正是通過這種“價值感”的設計,消解了新品牌在陌生市場的認知壁壘。

與此同時,零跑也在加速完成全球化的“落地動作”。與Stellantis集團的合作,使零跑能夠利用其在歐洲的生產體系與資源優勢,實現本地化制造。這不僅滿足了歐洲市場的關稅和稅收要求,更重要的是,推動零跑從“出口模式”向“本地化運營”轉變。這種深度融合,將使零跑在海外市場的響應速度和成本控制力進一步增強。
對比行業先行者,零跑的全球化路徑有兩點特別:其一是穩扎穩打,而非急功近利;其二是依靠產品,而非借力品牌故事。正如周穎所言,中國新能源車的競爭優勢,本質上還是技術和產品力。在行業加速洗牌的當下,零跑選擇把資源集中在能打動用戶的地方,用價值感去撬動全球化市場。
適度毛利才能換取更大規模
成都車展上,零跑宣布B01交付突破5萬臺,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上的里程碑,更意味著“零跑速度”的形成。從最初T03月銷幾百臺,到C11跨入萬輛俱樂部,再到B01上市僅四個月便實現單車破5萬,零跑用時間跨度極短的爬坡軌跡,證明了其在規模化道路上的加速能力。
然而,零跑并未將這種增長解讀為短期爆發,而是強調一種穩健積累的節奏。正如曹力所說:“零跑是一家很穩很務實的公司,銷量的提升不是突然跳一個臺階,而是一步一步走上去。”這種務實背后,是對規模與價值平衡的深刻理解。

從財務角度看,零跑上半年毛利率并未達到領先水平,同時零跑內部也并不以此為短期追求。這一點上,曹力的解釋是:零跑要進入全球前十車企,目標銷量是300萬到400萬臺。在這一過程中,高毛利反而可能成為阻礙,因為它意味著價格競爭力的削弱。零跑選擇以適度毛利換取更大規模,把市場份額作為長期戰略的第一要務。
產品層面,零跑也在通過完整的產品矩陣構建規模優勢。隨著A、B、C、D四大系列逐步完善,從10萬元級入門市場到30萬元級高端區間,零跑覆蓋了幾乎所有主流消費層級。尤其是B系列,憑借對年輕消費者的精準定位,成為零跑銷量的核心支柱;而即將上市的D系列,則將品牌推向30萬元級的新高度。這種從低到高的矩陣式布局,使零跑的規模增長具備可持續性,而非依賴單一爆款。

當行業進入洗牌期,部分企業在價格戰中透支未來,有的則在資本故事中失去根基。零跑卻用一條看似“笨拙”的路徑構建起規模與價值的雙重驅動。正如成都車展的場景所呈現的那樣,零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后來者”,而是正朝著全球車企的行列加速奔跑。
成都車展不僅見證了B01交付破萬,也印證了零跑銷量的躍升軌跡。過去幾年,零跑從月銷幾百臺到單款破萬,從單系列到ABCD全矩陣,走出了一條穩健而持續的成長曲線。曹力坦言,零跑并非依靠短期的爆發,而是通過技術積累、產品完善與渠道鋪設,一步步搭建起規模優勢。
未來的行業格局尚未定型,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場決定生死的長跑中,零跑已經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不僅能跑得快,更有機會跑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