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被譽為“汽車行業的達沃斯”的2025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于9月11日至14日在天津濱海新區如期舉辦。這個以開發區命名的論壇,歷經二十一載風雨,見證并推動著中國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
9月13日,論壇開幕大會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此次論壇以“增動能 啟新篇 向全球”為年度主題,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聯合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
“改革創新再深化,‘十五五’汽車產業政策與愿景展望”成為開幕大會的核心主題,為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高層峰會則圍繞“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創新持續引領產業創新”“協同再深化,全面提升汽車產業體系整體效能”兩大主題展開深入研討,來自政產學研界及相關地方的領導、專家、企業負責人等嘉賓齊聚一堂。
據介紹,本屆論壇緊密貼合行業發展趨勢,涵蓋了3場全體會議、6場生態專場、8場專題論壇,聚焦硬科技攻關、“十五五”政策、全球化布局等關鍵議題,為參會者提供了全面了解行業動態、交流前沿技術的平臺。
當日下午,在“高層峰會: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創新持續引領產業創新”環節,東風、、廣汽、北汽、江汽、賽力斯、長城等7家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代表紛紛發言,通過主旨演講分享了對行業趨勢的深刻發現與獨到洞見,為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鐵成
面向2025 年及“十五五”時期的新任務,結合當前行業發展形勢,建議一是要鍛造新質生產力,增產業動能。把握“兩重”“兩新”機遇,聚焦車載高端芯片等重點,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汽車全生命周期深度應用,以汽車為載體帶動多領域技術協同突破,實現技術迭代,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平穩推動汽車新舊動能轉換,堅持“做優增量”與“盤活存量”雙輪驅動,推動傳統燃油車低碳轉型,健全新能源汽車稅收政策。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升輔助駕駛水平,健全標準法規,加速成果轉化;三是深化國際化合作水平,塑造增效未來。加強汽車產業國際化研究,參與全球治理與標準制定,在智能網聯、碳減排等領域提出“中國方案”,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互認,優化國際布局,支持企業海外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
新能源汽車是新能源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能源革命已經經歷過兩次轉型,這是第三次能源革命,是從“以油氣為主”向新能源的轉型。同時他強調,V2G(車網互動)是一塊重要的價值洼地,電動汽車將充電免費甚至成為賺錢工具、純電動將占據市場絕對主體地位。用戶、企業、地方政府共同參與構建能源互聯網平臺,三方都有收益,還能推動新能源市場發展。據透露,國家四部委全國城市級車網互動示范工程今年在上海等全國9個城市正式開展。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
在加快推進輕型重型汽車國旗標準制定方面,制定國七標準的思路將由以往的單車型排放限制的管理,轉變為單車型排放限制加企業平均排放強度的雙管理,統籌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力推進近零排放技術的應用,指導車企提升OBD防刷寫防篡改污染控制裝置、破壞或拆除報警提示等技術水平。同時還將推動非道路移動機械第五階段的排放標準,完善在線監控技術要求,拓展發動機作業功率排放控制范圍,推進的協同碳污協同減排。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郭守剛
針對汽車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以下舉措:其一,強化規劃引導。將深入評估現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編制新時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優化保障舉措;其二,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加快新一代動力電池、車用芯片、操作系統、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競爭力;其三,要促進汽車消費。實施新一輪汽車產業穩增長方案,優化新能源汽車下鄉、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等試點工作,擴大市場消費規模;其四,完善管理體系。出臺機動車生產準入管理條例,規范產業競爭秩序,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其五,深化開放合作。支持中外企業交流合作,應對貿易壁壘,加快國際標準互認,為企業海外布局創造條件。
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一級巡視員(正司級)耿洪洲
汽車產業規大、潛力足、帶動強,是穩增長、擴消費的關鍵領域。商務部堅持雙輪驅動、多措并舉,堅持促消費與惠民生相結合,釋放汽車消費潛力。截至9月10日,今年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達830萬。下一步,商務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介紹汽車行業未來舉措:其一,抓好汽車以舊換新政策落實,優化平臺功能,以數據賦能提升效率,讓補貼直達消費者,增強其獲得感。其二,推進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破除消費限制,推動管理轉變,用創新思維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激發全鏈條活力。其三,暢通汽車循環利用鏈條,提升拆解水平,加強監管,引導行業自律。
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副司長李建國
數據安全是汽車行業數智化發展的生命線,汽車數據涵蓋高精度地理信息、個人行駛軌跡、生物特征等敏感內容,一旦泄露或濫用,將直接危害用戶隱私、企業利益甚至國家安全。
李建國表示,要堅持數據開發利用和安全防護并重,加快建立覆蓋汽車行業數據采集、傳輸、存儲、處理、銷毀等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機制,支持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等數據可信流通技術的行業應用。鼓勵企業開展數據安全認證與合規體系建設,為汽車行業健康發展構筑堅實防線。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
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乃大勢所趨。中國汽車企業出海時,要精準把控市場節奏,確保平穩落地。不能一味求快,而應注重與當地市場的深度融合,避免給當地產業帶來劇烈沖擊。同時,企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解決當地就業、貢獻稅收等舉措,實現與當地經濟社會攜手共進、共贏發展。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戰略規劃部(品牌管理部)總經理、研發總院院長楊彥鼎
當前,人工智能為汽車產業帶來“換道超車”新機遇,重塑著科學研究的范式。汽車產業正經歷技術重構,電動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讓中國品牌迎來全球化突破的歷史窗口,產業賽道從“機械硬件主導”加速轉向“人工智能定義”。人工智能憑借大算力等要素重構產業價值邏輯,競爭維度從硬件參數比拼升級為算法與數據閉環的體系化競爭,產品與研發維度也隨之轉變,研發效率大幅提升,加速了科研范式變革。
楊彥鼎指出,過往經驗表明,人工智能手段能大幅提升技術開發效率與速度,在造型設計、材料研發及仿真領域成效顯著,還顛覆傳統驗證方式,壓減驗證樣車數,后續研發效率或將呈指數級提升。
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CTO)周林
結合賽力斯實踐,有三點思考:一是技術跨界,打破壁壘,定義產業新標準。新能源汽車是十大學科交融的產物,其技術革命推動制造業躍遷;二是生態協同,從零和博弈到共生進化。汽車產業邊界不斷延伸,競爭升至系統能力維度。車企單打獨斗難以為繼,融合發展成趨勢,鏈式供應鏈逐步被網狀融合生態取代,形成多主體共生系統;三是系統突破,三維共振,激活全球化效能。全球化是系統工程,我國汽車產業要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同頻共振。宏觀上國內海外雙向賦能;中觀上前后市場配套協同,重視海外后市場;微觀上企業各要素配合,構建均衡體系,實現全鏈路出海。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CTO吳會肖
長城汽車從三個趨勢分享思考與實踐。其一,發展范式轉變,未來五年行業將邁向質量精進,回歸造車本質,追求長期主義下系統能力的躍升,實現穩健發展。其二,創新模式升級,從集成創新邁向基于問題與需求的原始創新,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融合創新。過去以三電等單點技術突破為主,未來將是軟硬一體、跨域協同的系統創新,能源、智能、互聯等多技術深度融合方能領先。其三,競爭格局變化,未來要從本土深耕邁向全球突圍。“十五五”是中國汽車品牌成世界品牌的關鍵期,全球化是技術、品牌、制造、供應鏈與文化價值的生態出海,需應對市場法規差異,理解不同偏好,實現研發、生產等全環節布局。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閤先慶
AI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汽車功能拓展帶來無限可能。隨著相關技術不斷成熟,AI應用不再局限于組合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場景,而是滲透到車輛全領域,包括底盤控制、動力管理、車身電子乃至社會服務等各環節,實現全鏈路賦能。這種系統級AI正從根本上擴展汽車的功能維度,重塑產業生態和價值分配格局。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重慶長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裁賀剛
2017年我們就預判新能源開啟了新汽車時代的序幕,數字新汽車必將成為真正的未來,未來的汽車就是可進化的智能汽車機器人,所以我們也毅然決然的向智能低碳出行的科技公司轉型,把AI大模型等全新要素加入到汽車里面快速融合,帶來新一輪革命。汽車產業的智能化技術已經成為了關鍵競爭要素,而安全是整個智能化的目標和底線。
賀剛表示,產業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行業協同發力,結合全球的產品變革趨勢,以驅動產業安全創新為目標。同時長安對此提出三點核心建議,第一,突破核心技術瓶頸,要構建開放創新體系;第二,深化政策系統機制,優化創新制度的環境;第三,創新商業模式與業態,拓展產業價值空間。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明
傳統功能汽車品牌目前正呈現出加速淘汰的態勢。傳統汽車產業上下游原有的價值分工模式已被打破,新汽車、新生態以及新價值鏈分工正在加速形成。
李明表示,江汽集團會堅定地走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的道路,加快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未來,我們會全力以赴地確保尊界品牌取得商業成功,尤其要著重做好尊界系列產品的高質量開發工作,并將其順利投放市場。”他還表示,未來江汽集團將繼續深化與華為等科技企業的合作,加快向“科技型”企業轉型的步伐,全力以赴達成“百萬千億”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