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晚8點,蘋果中國官網準時迎來了iPhone 17系列的預售。不出所料,巨大的瞬時流量再次讓服務器不堪重負,“蘋果官網崩了”的話題迅速登上熱搜,營造出一片“一機難求”的火熱景象。
然而,火爆的搶購維持了沒幾個小時,拼多多等第三方渠道便已掛出“破發價”,部分機型比官方售價低了近千元。
上市即破發,正成為蘋果近年新品發售的“新常態”。這一現象不僅延續了去年iPhone 16的軌跡,更深刻地折射出蘋果當下所面臨的多重困境。當消費者對“擠牙膏”式的硬件升級日漸麻木,當備受期待的AI功能和折疊屏手機依舊停留在傳言階段,蘋果的光環正在被市場的理性與競爭對手的創新不斷侵蝕。
資本市場也早已嗅到了風向的轉變。曾將蘋果視為“永遠持有的股票”的巴菲特,其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連續多個季度減持蘋果股份。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寶座上,蘋果也已被AI浪潮的“新王”英偉達超越并逐漸拉開距離。
當手機不再保值,AI人才持續流失,法律訴訟接踵而至,蘋果正迎來其后創新時代最艱難的時刻。
iPhone上市即破發
iPhone 17預售當晚官網的短暫癱瘓,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饑餓營銷”落幕后的慣性表演,而非市場真實需求的體現。當晚,京東平臺數據顯示,標準版iPhone 17的預約人數超過343萬,似乎延續了往年的熱度。
但市場的另一面卻更為真實:拼多多百億補貼專區直接將5999元的標準版iPhone 17降至5099元,甚至有網友曬出4999元的成交截圖。深圳華強北的批發價也應聲下跌,曾經靠囤積居奇大賺一筆的“黃牛”們,表示“連打車費都不夠”。
這種首發即破發的現象,根源在于蘋果硬件創新的邊際效益正在急劇遞減。盡管今年iPhone 17標準版首次配備了120Hz高刷,存儲也128GB起步,被視作“加量減價”的良心之舉。
但放眼整個智能手機市場,這些早已是安卓陣營千元機的標配。當華為推出技驚四座的三折疊屏手機Mate XTs,當小米、OPPO、vivo在大小折疊屏形態上不斷迭代時,蘋果的折疊屏手機卻依然停留在“預計2026年亮相”的傳言中。
蘋果似乎陷入了一種“設計慣性”的怪圈。其引以為傲的iOS系統和封閉生態,曾是吸引并留住用戶的核心壁壘。但隨著安卓廠商在系統流暢度、功能創新以及跨平臺互聯互通(如文件互傳、剪切板同步)上的不斷追趕,蘋果生態的獨占優勢正在被削弱。
與此同時,用戶長期詬病的電池續航和信號等根本性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性解決。當創新淪為更換顏色、微調攝像頭布局和推出一款以犧牲電池容量為代價的超薄機型iPhone Air時,消費者“無腦沖”的時代便已宣告結束。
市場的變化直接反映在數據上。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蘋果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的份額雖仍居第一,但增速僅為3%,而在中國市場,其份額正被華為和小米快速蠶食。Canalys數據也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位列第五,市場份額同比下降。
為了挽救銷量,蘋果不得不放下身段,頻繁通過官方渠道和電商平臺進行降價促銷,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從“保值神器”到“上市破發”,iPhone的價值正在被市場重新定義。
AI人才持續流失
在決定未來十年科技競爭格局的AI領域,蘋果的處境更被動、更危險。
自2024年WWDC大會上首次預告“Apple Intelligence”以來,蘋果的AI戰略就始終籠罩在“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之中。備受期待的AI版Siri一再延期,最新消息是可能要推遲到2026年春季才能與用戶見面。在競爭對手的AI功能已經深入應用、快速迭代的當下,蘋果在發布會上展示的AI功能,如視覺搜索、實時翻譯等,顯得既基礎又遲緩,遠未達到外界預期。
更致命的是,蘋果的AI團隊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人才流失危機。短短三個月內,蘋果接連失去了三位AI領域的關鍵人物。今年7月,負責AI模型團隊的負責人龐若鳴離職加入Meta,并帶走一批工程師;8月,負責搜索服務的高級主管Frank Chu也轉投Meta;最新的消息是,在蘋果工作近12年、曾負責Siri研發后又轉任新一代AI搜索系統核心高管的Robby Walker,也計劃于10月離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個月內,蘋果AI團隊已有至少10名高級成員離職,流向Meta、OpenAI和Anthropic等競爭對手。
這場“大失血”背后,是蘋果AI部門內部管理的混亂與戰略的搖擺不定。多家媒體報道指出,蘋果AI團隊存在決策機制滯后、管理層領導力不足、不愿承擔風險等問題。
在自研大模型還是采用第三方模型的路線問題上,團隊內部長期存在分歧,導致項目進展緩慢,也打擊了自研團隊的士氣。最終,Siri項目的監管權從AI主管John Giannandrea手中被轉移至軟件主管Craig Federighi和前Vision Pro負責人Mike Rockwell,這場內部權力的重組,本身就說明了項目推進不順的事實。
法律訴訟也為蘋果的AI之路增添了新的障礙。近日,有作家提起集體訴訟,指控蘋果在訓練其AI模型時,未經授權使用了包括備受爭議的“Books3”數據集在內的大量版權作品。這類訴訟不僅可能帶來巨額賠償,更會對其AI模型的訓練數據合規性提出嚴峻挑戰。
內憂外患下,投資者們也開始重新評估蘋果的價值。根據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披露的13F文件,巴菲特在2025年第二季度再度減持了2000萬股蘋果股票。盡管蘋果依然是其第一大重倉股,但持續的減持動作無疑傳遞出一種信號:在AI時代,蘋果的確定性正在降低。
當一家公司在最關鍵的技術浪潮中顯得步履蹣跚,甚至連留住核心人才都成為難題時,它便不再是那個能夠讓投資者高枕無憂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