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和電,必須對立嗎?
當夸大的營銷改變了人們汽車的認知,當尖銳的輿論控制著人們出行的習慣,本應如同在不同領域上奔跑的兄弟,以融合的形式,共同服務于人類多樣化出行需求,卻是在一場站隊互噴的“信仰之爭”下,形成對立面。

最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登上熱搜——電動車時代還需要內燃機嗎?
油與電五五分的大背景下,忽然打出的問號,讓喧囂無比的車市靜下來,陷入沉思。或許油與電本沒必要對立,堅定“油電共進”的上汽給出了論據。
油車未必不行了
油車,未必就不行了,只要產品力仍是足夠強大,消費者還是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近期的銷量數據是最好的證明,在乘聯會公布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窺見燃油車市場正持續回暖。8月,燃油車霸主上汽大眾大眾品牌終端零售量8.54萬輛,環比提升8.1%。值得注意的是,1-8月上汽大眾大眾品牌的燃油車市占率達到了8.76%,同比提升接近1%,據保險數據來看,已經連續14個月穩居單一品牌燃油車市占率第一位。

新能源汽車的大浪潮下,上汽大眾油車依然強勢的原因,是旗下車型款款能打。家族,覆蓋6.98萬元-15.19萬元主流區間,“國民家轎”的地位始終不倒;家族,憑借2025出眾款和Pro版,繼續斬獲B級油車本年度累計銷冠;在備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SUV市場,途觀家族以同比11.7%的增幅,持續領跑;途岳家族,7.99萬起的售價,成為消費者的燃油SUV“入門優選”,輕松實現一步到位。

油車要永葆青春,除了內燃機技術需不斷更新之外,投放到市場的產品也必然要投消費者所好。今年3月,上汽大眾推出全境大七座智能SUV途昂Pro,并全球首發搭載第五代EA888發動;隨著消費趨向年輕化,上汽大眾又推出了全新凌渡L,尤其是GTS版本,讓試駕過的都大呼過癮!
油車,雖被不斷施加壓力,但油車未必就不行了——上汽大眾,證明了這一點。
油電共進,何必對立?
固然,市場不會墨守成規,時代只會向前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涌現,引領了一個全新時代,而必須要認清的現實是:市場從來不是單一技術、單一產品占據的市場,百花齊放,才能促進實現更好的生態。
所以,油電共進是最好的局面,又何必形成對立面?

早在2023年,財政部等發布的《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顯示,對購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
距離2026年只剩3個多月,政策轉變的時間節點即將迎來,新能源汽車的“新手保護期”也即將結束。可以預見的是,“油電同權”是趨勢,油車的優勢將一定程度上恢復,如此,沒有放棄對油車持續精進的上汽大眾,會占據更大話語權。

與此同時,堅定“油電共進”的上汽大眾,在2026年底之前,計劃推出6款新能源產品。其中,就包括了ID.ERA這款增程車,作為中德雙方聯合打造、上汽大眾“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具象化成果,ID.ERA具體表現到底如何,相信已是備受期待。
最后
自成立以來,上汽大眾從來不會單腿走路,“全勢能”共進考驗的是完整體系的把控,雖是不易,但真金不怕火煉,歷經40載歲月的磨礪,上汽大眾有能力去交出亮眼的答卷。
而這,正如我們的中國汽車市場一樣,燃油車全面主導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電動車時代仍需要內燃機,兩者共存,缺一不可。這般,中國車市的生態,便愈發健康且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