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來自慕尼黑車展的視頻目不暇接,與往年車展報道最大的不同是,說的不是跨國公司推出了什么新車、什么新技術,而是中國品牌展出了什么新車,是中國品牌占據(jù)了車展一半的面積,是哪個中國品牌談了什么樣的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
25年前,當中國市場大門即將打開的時候,我們恐懼地大喊“狼來了”。今天,高喊“狼來了”的是歐洲人、美國人。當年是我們怕中國的汽車被外國人一腳踩滅了火,而今是老外怕被我們踩滅了火。
在慕尼黑車展上,有中國公司在車展宣布進軍歐洲市場的戰(zhàn)略,有的甚至說出未來幾年將在歐洲新建4S店的數(shù)量、出口多少萬輛的規(guī)劃。與疫情前中國車企去慕尼黑車展不同,當年只有個別汽車廠去德國探路、聽反饋,今天去慕尼黑車展的不只是整車廠,更是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鏈……有德國專業(yè)汽車媒體人驚呼,照這樣下去,未來大眾品牌將進入博物館。馬斯克說,如果不對中國汽車設立關稅,美國汽車沒法跟中國品牌競爭……

“狼來了”,25年前幾乎全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都在憂心忡忡地喊著這句話,因為中國決定加入WTO,擔心一旦中國市場大門被打開,潮水般涌入的外國品牌會徹底沖垮中國汽車工業(yè),因為當年我們和國外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更有人擔心,真正被沖垮的可能是中國汽車零部件業(yè)。當年在中國市場增長最快的就是合資車,中國品牌還能不能生存下來都成了問號,所以在中國誕生了一個新名詞:“合資品牌”,否則可能出現(xiàn)否定入世成果的輿情。曾幾何時,吉利總裁李書福在北京車展跟記者說:“我們就像一個小孩,周圍都是狼。他們搞技術封鎖,我們要買技術他們不賣給我們……他們隨時要吃掉我們。”而遭遇如此困境的又何止吉利一家?
正因為如此,當年還出現(xiàn)過一次頗具影響力的“何龍之爭”,即原機械部部長何光遠和原“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在網(wǎng)上展開過一場激烈的辯論,何部長認為,中國必須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汽車工業(yè)。龍永圖認為,在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沒有必要強調(diào)自主。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追求的是“但求所在,不求所有”。中國汽車到底如何走出困境,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今天,李書福帶領下的吉利,不僅成為中國汽車的頭部企業(yè)、是跨國公司,不僅有自成體系的整車和零部件系統(tǒng),還有自己的衛(wèi)星系統(tǒng)、芯片、超算中心、大模型、手機、短刀電池,不僅將、蓮花等一眾豪華品牌納入麾下,更是奔馳的第一大股東,未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司雛形已經(jīng)隱約可見。長城汽車拿下了全球越野車銷量一哥的寶座,并在歐洲、南美、東南亞設廠生產(chǎn)銷售,坦克品牌更成為一些國家元首的安全保障用車;奇瑞今年將沖擊年銷300萬輛的目標,其中大約一半的銷量在海外,中國出口冠軍誰能想到居然是奇瑞,是那個當年“不準出生的孩子”。
而今的合資企業(yè)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在中國市場上如虹的氣勢,當年拿款車來中國就好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市場已經(jīng)不再是“奶牛”,甚至在中國市場上疲于應戰(zhàn),原來占有的中國市場份額正被中國品牌一一奪回。在中國開發(fā)、在中國市場補課成為必然,中國市場的趨勢成了世界汽車工業(yè)的風向標。當年那個擔心被“狼”吃掉的孩子,今天正在吃“狼”。有跨國公司銷售老大明確表示,如果在中國市場戰(zhàn)敗,就等著在國際市場上接受中國公司的沖擊吧。

以前,在中國的車展上,有跨國公司參展才能說明車展有檔次,才能邀請更多車企參加,才能有更多的觀眾。今天,如果沒有中國公司參加的國際車展恐怕將黯然失色,如果沒有中國公司去慕尼黑車展,其展況如何可想而知。慕尼黑,那可是德國汽車工業(yè)的心臟,“入世”后的中國“學生”來展示“作業(yè)”了。
9月13日,在天津泰達論壇上,前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董揚先生發(fā)言時講了三個觀點,一是中國汽車工業(yè)走出去是大勢所趨;二是要慢一點,別太快了,別讓人家感覺受沖擊了;三是希望政府對出口要進行管理,有序發(fā)展。這三點似乎是25年前我們希望跨國公司做到的,是因為我們怕被“狼”吃掉,讓我們能有個喘息的機會。今天是老外在喊“狼來了”,是我們自己要約束自己“下手輕點”,別傷著人家。歐洲在接納不接納?如何接納中國汽車工業(yè)方面出現(xiàn)了爭執(zhí),美國已經(jīng)擺出了拒絕中國汽車工業(yè)的架勢,這拒絕的氣勢遠超中國“入世”談判,我們當年是既要接受,又要防止被“狼”吃掉。今天,董揚先生說:“如果美國不接納中國制造,他的制造業(yè)重振沒有希望。”

20年前,我曾預言,哪個品牌不來中國,哪個品牌可能會失敗。2008年金融危機后,這個預言果然應驗了,歐寶、薩博等一眾著名品牌走進了汽車博物館。今天我再次斗膽語言,哪家中國公司不走向國際市場,哪家公司將會消失。我超級同意董揚先生的預言,未來10年將是中國汽車工業(yè)的黃金10年。我更認為,未來25年,中國汽車工業(yè)在全球市場上將呈穩(wěn)定的融合發(fā)展狀態(tài)。
如果用毛主席論持久戰(zhàn)的觀點看待中國汽車市場,25年前,我們處于受攻擊的傳略防御階段,疫情前處于相持階段,現(xiàn)在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但現(xiàn)在,我們應當秉持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zhàn)略方針,因為市場是個稀缺資源,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只有通過融合發(fā)展,只有實現(xiàn)合作共贏,只有成為各國的朋友,而不是各國心目中的“狼”,那才是中國汽車工業(yè)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