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國際車展上,汽車媒體motor1向梅賽德斯-奔馳集團首席技術官兼管理委員會成員馬庫斯·謝費爾(Markus Schaefer)印證奔馳或將采用寶馬發動機的傳聞,謝費爾直接霸氣回懟。
緊接著,他亮出了自家的技術底牌,奔馳自研的全新模塊化發動機系列——FAME(Familie der Amodularen Motoren,模塊化發動機系列),涵蓋所有排量,并且已經符合歐7、國7和美規。
早在8月,包括德國權威汽車媒體在內的多家媒體報道,奔馳和寶馬正在進行深入的談判,預計從2027年開始,奔馳的多款未來車型上會使用寶馬的2.0升渦輪增壓汽油發動機(B48),范圍涵蓋了從小型CLA級轎車、GLA級SUV到E級等大型車型。
報道還有鼻子有眼的升華了合作的高度,稱此舉旨在填補奔馳在符合歐7標準且適用于插電式混合動力應用發動機方面的空白。

隨著謝費爾的官方聲明,謠言被擊碎:奔馳并沒有外包自己發動機業務的想法,更別提直接外包給自己斗了100多年的競爭對手。
作為一個深植于傳統燃油車時代的頂尖豪車品牌,發動機遠不止是一套機械組件,而是奔馳塑造品牌靈魂的核心資產,展現的是奔馳的性能、性格和價值。
奔馳的回應不僅是為了澄清一個謠言,還是為了向全球奔馳用戶表明品牌核心技術自立的決心——奔馳的發動機仍將保持100%的“斯圖加特制造”,這代表著純正的血統、頂級的裝配工藝和無與倫比的駕駛體驗。

內飾上的較量
不知道有人是否還記得,2016年寶馬100周年時,奔馳曾發布一張海報,上面寫著:“感謝100年的競爭!沒有你的前30年,有點無聊。”
奔馳與寶馬的競爭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公眾從未放棄過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但在汽車制造方面,它們都有獨特的自我堅持。就在近日,奔馳和寶馬還在品牌發布的全新內飾設計上“較量”了一番。
奔馳在新發布GLC上配備了全新的超聯屏——一塊橫跨儀表盤的巨型觸摸屏,旨在給用戶提供直觀的高科技體驗和一目了然的信息展示,而則搭載了“全景視覺”技術,將信息投射在前擋風玻璃底部顯示,從A柱的一側延伸到另一側。

在接受Top Gear采訪時,奔馳的設計總監戈登·瓦格納(Gorden Wagener)直言并不喜歡寶馬的設計,批評寶馬iX3缺乏創新。
他表示:“我得說,我不太喜歡這個設計,因為信息太遠了,很難看清。所有東西都會顯得更小,分散注意力,而且你需要一個設備來操作,因為無法實現觸摸感應。”

FAME的戰略意圖
謝費爾趁機將FAME推至臺前,也是為了證明奔馳絕不會在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面前選擇退讓,放棄自己的內燃機。
FAME(模塊化發動機系列)平臺是奔馳在四年前推出的,在這套系統設計之初就涵蓋四缸、六缸、八缸和十二缸發動機,布局全面。在未來,奔馳準備推出一款完全符合最嚴格排放法規的V8發動機,還將繼續保留V12發動機作為產品線的一部分。
謝費爾道,“我們擁有完整的、自主研發的、升級版的熱力發動機系列,為未來做好了準備。”看來,奔馳對自己在電氣化轉型過程中保持競爭力有著充分的信心。
與之前的排放法規相比較,歐7、國7和美規的出臺,代表全球對汽車駕駛的要求從“限制排放”上升到了“追求零排放”。
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禁止內燃機,但是它們通過設定一個在技術和經濟上都難以企及的目標,讓內燃機研發變得極其復雜。政策的風向標使車企統統投入電池技術、電動系統研發的懷抱之中,從而間接扼殺掉了傳統內燃機的生存空間。
奔馳聲稱自己能開發出符合排放規定的新型高性能發動機,其實也是為了向市場傳遞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別人目前做不到的,我能行。
構建技術壁壘,在未來給用戶保留駕駛汽車的轟鳴聲,是奔馳守住其燃油車利潤和產品周期的關鍵。只有如此,奔馳才能更加從容、自主地培育電氣市場,走好轉型之路。
此前,奔馳已將其2030年“全面電動化”目標調整為“新能源車型占比最高50%”,意在平衡電動車增長與傳統燃油車產品線,更全面地考慮消費者需求,穩步推進電氣化。
不管是新款GLC推出價格與內燃機版相近的電動版,還是計劃對入門級車型GLA進行升級,采用全新造型、升級技術,配備全新混合動力系統都明確昭示了奔馳這一戰略意圖。

合作還是自研?
雖然此次奔馳要用寶馬發動機的事件是一個烏龍,但可以預料到的是,在全球電氣化浪潮的席卷之下,追求合作將成為汽車品牌應對生存問題的理性選擇,即使是傳統豪車品牌也不例外。
核心技術戰略性自研、非核心技術開放式合作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奔馳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曾用“做菜”來比喻,表明自己對合作和自研的看法,“你可以從各地選擇各種不同的食材,但掌勺的廚師必須是自己。”

畢竟,電動平臺、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和充電生態等領域的研發投入高昂,動輒百億歐元,且技術迭代極快,單一企業難以獨立承擔全部風險與成本。
近些年,我們可以看到諸多曾經的競爭對手紛紛選擇在非核心領域“握手言和”。
今年7月,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召集11家公司組成聯盟,共同開發底層聯網汽車軟件,而這其中就包括大眾集團、寶馬和奔馳。此舉主要是為了降低軟件開發成本,同時加快新車型的交付時間,以期在全球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無獨有偶,奔馳和寶馬在中國成立了北京逸安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構建在華充電網絡;寶馬與中國長城汽車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生產電動MINI車型;福特汽車基于大眾的MEB平臺打造緊湊型純電電動車探險者EV……
也許,宿敵聯手的戲碼,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