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4S店倒塌或許能養活10家汽修廠”。這曾被視為獨立售后的利好,如今卻成為汽配商眼前的“灰犀牛”。
因為4S 店每關停一家,就意味著一批原廠配件以“骨折價”涌入市場。這些原廠件常被以2-3折、甚至一折拋售,嚴重沖擊原有價格體系,蠶食汽配商的生存空間。
現實比想象更嚴峻。AC汽車不完全統計顯示,自2020年以來,已有29家車企破產或停擺;近五年更有超8000家4S店關停并轉。新能源浪潮加速席卷,關停節奏仍在加快。
這場由車企崩盤引發的連鎖反應,早從法系、韓系品牌開始,蔓延至美系,今年連一向穩健的日系燃油車也未能幸免。
震蕩之下,以往專做原廠配件的大型供應商,也開始“吃不動、不敢多吃”——原廠配件價格波動劇烈,拿貨風險與日俱增。
汽配商也因此被稱作 “后市場最苦的群體”,尤其重倉單一品牌、高庫存的車型件經銷商進退兩難。
不少日系、韓系配件商戶或黯然離場,或抱團合并;而靠 “信息差” 牟利的 “剝皮客”,則成了這輪洗牌中最先出局的人。
01、4S店大撤退引發原廠件拋售潮
AC汽車專欄作者“車內韓車”指出,4S店一旦倒閉,其積壓的原廠配件往往不被其他授權店接收,大多被大型配件商以極低價格打包收購。
“三年前我處理過一家店,配件以一折拋售——這屬于極端案例;目前行業普遍回收價在三折左右,能收回一半成本已屬較高水平。”他補充道,“如果是運營三年以上的老店,庫存中積壓的陳年舊件比例更高,估價甚至更低。”
在他看來,主機廠通常不會回購已銷售的配件或整車,因此每一家4S店的關閉,都意味著其所在區域的汽配價格體系將受到一輪沖擊。尤其是突然閉店的情況,配件商都急于出手,否則還要額外承擔倉儲和管理成本。
一般情況下,4S店的庫存年周轉率最少要達到6次,不同的品牌有不同要求。以某店售后配件年出庫總額300萬元為例,合理庫存應控制在50萬元以內,并需接受主機廠的動態考核。
正因如此,當一個地區出現多家4S店集體退網時,其對汽配市場的沖擊將愈發顯著。目前,這批甩賣的原廠件尚未大規模流入獨立售后渠道,對修理端的影響暫未完全顯現——因為收購方通常具備自己的分銷網絡。但隨著4S關店潮在全國蔓延,某些區域的傳統分銷鏈條很可能隨時“失靈”。
據車內韓車預估,本輪4S店關閉潮或持續至2028年,最終可能僅一半門店存活。以全國現有3萬多家4S店計算,未來幾年還將有超過1萬家面臨關停并轉。可以預見,更多原廠配件將以前所未有的低價涌入獨立售后市場,沖擊力度與范圍將進一步擴大。
對于后市場經營者而言,原廠件價格一直是市場定價的“錨點”,其價格一旦崩塌,可能會帶動整個配件價值鏈集體“跳水”。
有從業者無奈舉例:“你備了300萬的某車型配件,突然行情告訴你,它們只值30萬——這個時候該怎么辦?”
02、夾縫中生存的汽配人愈發“卑微”
汽修行業整體承壓,配件需求持續收縮,而汽修廠對配件供應商的要求卻不降反升:要便宜、要質量、要售后質保、要送貨上門,甚至還要鋪貨、送設備、月結……
即便如此,汽配商還可能受到汽修廠的“吐槽”。
前不久,一位汽修廠老板在抖音上爆料,說自己花六千多買了一個“保時捷原廠檔位傳感器”,結果發現是拆車件翻新。幸好他沒裝車,否則退都退不掉。評論區大多站修理廠,認為汽配商不厚道,“拆車件和原廠件不是一個價!”
但汽配商也倒苦水:有些修理師傅診斷失誤,買錯電腦板或傳感器,裝不上又想退;還有些因為自己安裝失誤,卻反咬配件質量問題,不給退就抖音曝光。
配件商陷入進退兩難:退,賠本;不退,丟客戶。退回來的件怎么處理?翻新再賣?還是自行銷毀?
更讓他們喘不過氣的是同行間的“軍備競賽”。
某些汽配聯盟推出“極致服務”:免費送貨、超長賬期、送設備、還給補貼……不斷抬高修理廠的期望閾值。
而這些極致服務背后是更高的運營成本。不論是給配件提供超長質保、免費送貨退貨或者給到修理廠更長賬期,都要汽配商不得不從利潤空間中再擠一擠,背后考驗的是汽配企業的資金鏈與風險把控能力。
對于單個汽配商來說:要么加入“累死自己、卷死同行”的聯盟,用低價和過度服務挽留客戶;要么眼睜睜看著客戶被“糖衣炮彈”搶走——而一旦客戶習慣了這種“寵溺”,再回頭就難了。
總的來看,行業下行,各方壓力匯聚到汽配環節。他們既要應對上游的低價拋售以及同行“惡性競爭”,又要滿足下游幾乎“無限責任”的服務期待,夾縫中求生,“卑微”愈加真實。
03、未來7成汽配經銷商或被淘汰?
汽配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艱難時期,背后是多重歷史因素疊加帶來的系統性沖擊。
首先,中國車市已從增量競爭轉入存量競爭,傳統供需關系被徹底打破。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崛起引發產業鏈劇烈重構,許多企業還來不及反應,就已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這兩場變革疊加,加速了合資品牌和部分自主車企的洗牌。不少車企被迫退出中國市場,留下的也面臨銷量下滑與渠道網絡萎縮的困境。
據《汽配智庫》統計,已有超過13000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面臨轉型危機。法系、韓系品牌銷量銳減,導致其數千家供應商業務萎縮;美系及日系部分車型逐漸退出市場,同樣牽連大量上下游企業;一些國產自主品牌衰落,也使相關供應商尋求新的出路。
另一方面,主機廠與4S店體系通過“保險+事故車維修”、終身質保等一系列鎖客策略,收緊售后客戶流向獨立后市場的通道,使得外部汽配商可服務的客戶規模持續縮減。
與此同時,資本退潮與消費疲軟延長了汽配平臺與經銷商之間的博弈周期,市場整合陷入僵局。
這些因素彼此交織、加速循環,如同一個越轉越快的飛輪,不斷放大系統性風險。有預測認為,未來或有70%的傳統汽配經銷商被迫出局。
眼下,尚有庫存與采購優勢的經銷商仍可勉強維持。但隨著車型迭代加速、電商價格日趨透明,經銷商的出貨效率正在下降,庫房中滯銷配件越積越多——它們不僅占用寶貴現金流,更可能因車型淘汰而徹底變為廢品。一旦陷入“賣不動、不敢進”的惡性循環,資金鏈壓力將急劇攀升。
當整個行業價值鏈持續受損,沒有參與者能獨善其身。此前一批燃油車4S店已因庫存滯銷和資金問題成批關閉,他們仿佛是第一批倒下的“先鋒”。接下來,更多的汽配經銷商,會成為下一張倒下的骨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