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謂“反人類汽車設計”中,隱藏式門把手永遠是名列前茅,除此以外,還有非圓形方向盤、虛擬檔把等等。
與其他設計相比,隱藏式門把手有可能在事故中無法彈出,嚴重影響車外救援。但此前,車企出于外形、風阻、科技感等原因,大都采用了這一方案,并盡可能改進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性。
如今,將隱藏式門把手發揚光大的特斯拉,正在重新審視這一爭議不斷的設計。
9月17日,特斯拉設計總監Franz von Holzhausen透露,特斯拉正在重新設計其飽受安全爭議的車門把手系統。
他表示,新設計旨在讓乘客能夠在緊急情況下更為便捷地打開車門。同時,特斯拉正在研究中國市場對車門把手的訴求,必要時或也將調整。
“把電子和機械機構合二為一,我認為很有道理。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他表示。
9月中旬,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對約17.4萬輛2021款特斯拉Model Y展開調查。這款車型的電動車門把手可能失靈,構成安全隱患。
NHTSA官網文件顯示,在9起被上報的事故中,由于電子門把手失靈導致無法開門,孩子被困在車輛的后排。
此前,部分車企已經對隱藏式門把手提出質疑。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公開炮轟過隱藏式門把手。他表示,“隱藏把手有幾個不好,重量大、密封性差、還帶來了噪音。這個隱藏把手的唯一作用就是減少風阻,風阻確實有可能減少了一點,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今年5月8日,工信部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截止日期為2025年6月7日。
此外,工信部《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項目建議書指出,目前市場上的車門把手產品呈現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樣化趨勢,在市場應用過程中暴露多種問題,帶來了潛在的逃生與救援風險,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斷電現象,使電動式外門把手、電動式車門內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礙。
如今,特斯拉開始重新研究門把手。一度風靡的隱藏式門把手,有可能成為歷史。
A
隱藏門把手這一設計概念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52年,奔馳就在300SL車型上首次推出了隱藏式門把手,但當時這種設計僅限于少數超跑或超豪華車型。

真正讓隱藏門把手走向普及的是特斯拉。
2012年,特斯拉在Model S中重新啟用了電控彈出式隱藏門把手,并將其與智能感應技術相結合。這種與車身齊平、依靠電子控制彈出或按壓開啟的設計,憑借其外觀簡潔、科技感強的特點,迅速成為新能源汽車設計的熱門元素。
隱藏門把手之所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迅速流行,主要源于其聲稱的多重優勢。
這種設計使門把手與車身融為一體,營造出更加簡潔流暢的視覺效果,符合現代消費者對科技感和未來感的追求。
此外,車企普遍聲稱隱藏門把手能夠降低風阻系數,從而提升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進而增加續航里程。
但有研究報告顯示,將傳統門把手換成隱藏式門把手,最多可以減少約0.57%的空氣阻力,換算為大約十幾公里的純電續航。
在特斯拉的示范效應下,眾多汽車廠商紛紛效仿,隱藏門把手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彰顯科技感和設計感的標志性元素。
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中,大量車型都采用了隱藏式門把手設計,涵蓋諸多國產新勢力品牌,甚至傳統燃油車的部分豪華品牌也將其作為差異化競爭的賣點。
然而,隨著隱藏門把手的大規模應用,其安全隱患也逐漸暴露。
由于電子和手動解鎖機制的分離,當車輛斷電后,門把手可能完全失效。這種設計的致命缺陷在于,隱藏門把手的彈出需要依靠電子控制系統和內部電機,一旦車輛在碰撞中出現電氣系統故障或斷電情況,外部救援人員將無法通過常規方式打開車門。
用戶在日常使用中也遭遇了諸多痛點。
采用隱藏式門把手的車型,均配備車內手動應急拉環。但這一裝置的位置往往隱蔽且不統一,不同車型的應急開門方式存在差異,導致緊急情況下乘客尤其是后排乘客難以找到并正確操作。
在北方的冬季,隱藏門把手還經常出現被凍住無法彈出的情況,嚴重影響車主的正常出行。此外,由于增加了電機等復雜機械結構,隱藏門把手的故障率明顯高于傳統機械式門把手,維修成本也相應增加。
隱藏門把手的問題并非特斯拉獨有,而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行業內部也開始出現反思聲音。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此前透露,正研發“極端情況下更好開”的門把手,重點解決低溫冰凍和電路故障等場景的可靠性問題。
B
在針對隱藏式門把手的行業變革中,特斯拉效應在這一過程中再次顯現,但這次的方向與之前截然不同。
過去,特斯拉引領了隱藏式門把手的風潮,眾多廠商紛紛效仿;現在,特斯拉帶頭整改,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行業效仿。
這種行業轉向的深層意義在于,它標志著汽車工業從形式主義向實用主義的回歸。
長期以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過分注重外觀設計和科技概念的包裝,而忽視了基本的安全性和實用性。隱藏門把手問題的暴露,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提醒所有參與者必須將用戶安全放在商業利益之上。

從技術發展角度看,隱藏門把手的整改也推動了相關技術的進步。車企開始投入更多資源研發更安全、更可靠的門把手解決方案,包括改進的電子控制系統、更完善的機械備份機制、更直觀的操作界面等。這些技術進步最終將惠及所有用戶,提升整個行業的安全水平。
消費者教育也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許多車主對隱藏門把手的應急操作方法缺乏了解,在緊急情況下可能無法正確應對。
汽車廠商有責任通過用戶手冊、培訓視頻、實車演示等方式,確保每位用戶都能熟練掌握應急開門的正確方法。同時,統一的應急標志和操作方式也有助于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和操作難度。
行業文化的轉變可能是這一事件最深遠的影響。隱藏門把手問題的暴露和解決,讓整個汽車行業重新審視了創新與安全的關系。
真正的創新應該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技術進步和用戶體驗提升,而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科技感而忽視基本的安全要求。這種理念轉變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隱藏門把手從科技潮流到安全隱患再到行業整改的完整歷程,為汽車工業提供了經驗教訓。它提醒所有行業參與者,技術創新必須以用戶安全為根本出發點,任何忽視安全的設計都是不可持續的。
C
但是說實話,隱藏門把手問題的暴露,只是現代汽車設計偏離實用主義的一個縮影。在追求科技感和差異化的浪潮中,汽車行業還誕生了眾多被用戶詬病為“反人類”的設計,它們同樣面臨著從形式主義回歸實用主義的拷問。
最典型的,旋鈕式換擋和電子手剎。旋鈕換擋在緊急情況下操作不夠直觀,電子手剎則在系統故障時可能完全失效。這些看似高科技的設計,在關鍵時刻往往不如傳統機械結構可靠。
還有特斯拉的單踏板模式。雖然在工程角度追求了效率最大化,但用戶體驗卻飽受爭議。這種將制動和加速操作耦合到一個維度的設計,不僅增加了誤操作風險,強烈的動能回收減速度(可達0.2g)也讓乘客頻繁感受到暈眩和不適。特斯拉最終在壓力下取消了強制單踏板模式。
以及為了追求轎跑造型,采用了無邊框車窗設計。不僅犧牲了實用性,密封性差、風噪大、玻璃容易脫軌,維修成本也居高不下。
最后,中控屏幕取消物理按鍵。企為了營造極簡科技感,將空調、音響等常用功能全部集成到觸摸屏中,駕駛者需要多級菜單才能完成簡單操作。這不僅增加了駕駛分心的風險,在顛簸路況下更是難以準確操作。今年,大眾、保時捷等車企紛紛宣布“擁抱實體鍵”回歸更人性化的設計,正是對這一激進策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