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訂單數,都有1億了。我們沒有參與這個‘通貨膨脹’。”幾天前,蔚來董事長李斌在2025蔚來日活動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道。
新車訂單“通貨膨脹”,其實這在車圈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不過很少有車企掌門人直接跳出來,將其公開擺到臺面上來說。如果沒有記錯,李斌應該是第一個。
至于原因嘛也很簡單,一方面因為蔚來自己確實不愛曬訂單,就連許多車企到時即發的“銷量周榜”,蔚來也公開反對和聲討過很多次;
另一方面,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很多車企都在這樣做。哪怕有的訂單成績,一看就很夸張,就很離譜,甚至有點嚇人,但作為掌門人,即便明知其中可能有水分,但大多也都看破不說破。

于是,這也造就了當下汽車行業里的一個奇怪現象:即新車公布最終售價,都已經不是最后的驚喜了。反而大家都在等待那份可能“早就做好”了的訂單海報。相比提前都釋放得差不多了的新車信息,訂單海報上亮眼的數據則更容易引發熱度,更具“說服力”。
明知可能只是“數字游戲”
為何車企們仍樂此不疲?
筆者并不否認,有的新車訂單的確有著一定的真實性,因其產品本身的關注度就比較高,加之最終售價和權益給力,那么爆單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問題出在,幾乎每款新車的訂單成績都很給力,然而其中大多數在幾個月后的平銷期里,實際交付數字又與當初的“爆單”現象極其不匹配。這難免讓人質疑,當初的訂單數據大概率是摻了水的。
明知有水分,為何車企們仍樂此不疲呢?筆者看來,根本的原因在于無論是新車階段的小訂,還是上市階段的大定,對于除了該車企之外的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組無法證偽的數據。
加之近年來車企所制定的小訂乃至大定的門檻都越來越低,無論是消費者真實掏腰包,還是網傳的“自己人操作”,都變得愈發容易起來。
首先,小訂是最容易沖數據的方式,其本身便宜且可退。比如,今年8月上市的全新小鵬P7,小訂只需要99元。類似這樣的低門檻,很容易造成用戶的沖動消費,同時也成為了部分車企與廣告公司“做文章”的地方,網上已有不少同行爆料過,下訂的可能并非真實消費者。從而也造成了大多數的新車小訂,水分十足,真實性堪憂。
那么大定就一定沒摻水了嗎?其實不然。這里需要普及一下,不少車企對于大定都設置了一個所謂的“猶豫期”,即在猶豫期內大定依然可退,只不過不同的車企猶豫期的長短不一。例如,理想、問界的猶豫期是24小時,小鵬、蔚來、極氪、阿維塔的猶豫期則是72小時。
之前小米汽車曾給出過7天的猶豫期,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其創造汽車界“爆單歷史”的原因之一,只不過后來也改成了72小時。你看,大定的數據雖然相對小訂要更加可信幾分,但依然也有摻水的空間和時間。
這個“數字游戲”是戲外人根本無法查實證偽的,里面真真假假摻雜,過一段時間后,并沒有多少人還會去在意當時的數據到底是多少。而彼時,車企的目的和訴求已大概率完成了。新車的造熱、給到消費者下單信心,以及鋪天蓋地的宣傳素材和網絡記憶點之一。
一方面是無法證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目前的汽車消費和市場競爭大環境。
由于車企數量實在太多,導致同級競品無數,一旦其中某一個競品出了亮眼的訂單成績,那么其他競品在發布階段到底跟還是不跟?不跟,可能造成新車市場接受度不及競品,或許導致消費者購買存疑;如果跟上,那么成績至少差不多,甚至還得更加亮眼才行。
這也是為何前文我們會說許多車企領導,掌門人即便明知是個“數據游戲”也得看破不說破。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任何人都不愿意自己的新品輸在輿論起跑線上。
并非車企樂此不疲,而是不這樣做,就可能成為競品的墊腳石,也不符合當下消費者同時也是網民的期待和認知。擺在車企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被拉過去襯托別人的銷量領先,要么主動出擊曬自己考得“更好”的成績。
豈止是營銷變形
或涉及虛假宣傳
有同行將新車訂單“通貨膨脹”這股風氣,定性為“營銷變形”,是在內卷的中國車市里所催生出來的特殊現象。但在筆者看來豈止如此,車企和公關此舉堪稱行業亂象,不僅有著潛在的危害性,甚至還可能涉及到虛假宣傳。
就車企本身而言,別看新車發布階段靠著“亮眼的訂單成績”收獲了一定的熱度,也可能因此而刺激了其他還在猶豫的消費者沖動消費,奠定了部分銷量基礎。然而其潛在的危害性,不僅存在而且還不小。
試想,當一款車開始用訂單敲定細分地位之后,后續的新車為了超過前者的成績,擁有更大的熱度和討論,勢必就會拿出一個更高、甚至更離譜的成績。而為了超越這個本就摻水的數字,它們也大概率會選擇“上手段”,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刷單。
同時,因為它們的“操作”也極大地損害了那些真正應該賣得更好的產品。例如發布不久的新車。由于在砍配置調價后,理想官方始終沒有對外公布訂單數據。于是,“訂單可能不盡人意”“沒看到訂單數據可能因為賣得不好”類似的揣測,出現在多個網絡平臺。
曾經,消費者買車時有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即該車型的市場接受度好不好,買的人多不多。而類似的摻水訂單,極有可能誤導消費者,讓他們在面對“訂單爆款”和“高價值產品力”車型之間做抉擇時,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
但他們真正買回去之后,發現該車的實際銷量并沒有“訂單”上反映出來的良好,那么可能導致購買獲得感缺失,產品保值率遠不如預期。從這方面來看,這可能也涉及到了相關部門正在大力整治的虛假宣傳。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
據悉,本次專項整治行動將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虛假宣傳、惡意詆毀攻擊等網絡亂象。其中,虛假宣傳部分,就包含了“對汽車、動力電池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那么造成訂單“通貨膨脹”這一行業亂象的,除了車企,還有沒有其他人需要出來“擔責”?在筆者看來,除了車企之外,造成這一亂象的其實還有我們消費者自己。
假如消費者能夠更加清醒地看待車企發布的“訂單”成績,能夠不再無腦輕信那些所謂車評人的“良心推薦”,不再沉寂于車企公關聯手打造的“爆款幻覺”當中,而是但凡訂車、買車之前能夠多花點時間和精力,親自去試駕感受一下,或許類似的“訂單神器”也都將再也沒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