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自然懷揣熱愛與敬畏之心,是人類始終遵守的生存準則。而現代工業體系下,對于環境的保護和沙漠治理一樣迫在眉睫。
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歷時46年,全長3046公里,30萬棵植被構筑起世界上最長的沙漠綠色生態屏障,綠植面積達7000萬畝,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被聯合國稱為“全球治沙樣本”。
如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迎來了一群新的探索者。長安福特攜手旗下探險者車主“福探長”,正式加入“全球治沙樣本工程”,開創行業先河,成為“首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開展環保行動的車企”,福特也成為“首個帶領車主參與塔克拉瑪干鎖邊工程的汽車品牌”。

2025年塔克拉瑪干沙漠
鎖邊擴綠福探長行動現場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公益行為,而是一場由探險者家族全程護航,集極致路況體驗、文明探索與科學治沙公益于一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擴綠福探長行動”。問題來了,在汽車行業競爭白熱化的今天,為何一個品牌、一家企業要不遺余力地通過這種方式與用戶溝通?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的地方”,也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這里曾長期陷入“沙進人退”的困局,黃沙不斷吞噬農田與綠地,生態系統瀕臨崩潰。
2025年,長安福特“福探長行動”加入這場偉大的生態工程,立足“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擴綠”項目,將汽車品牌的探險精神與全球生態治理的中國智慧相融合。這不僅是一次環保公益行動,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

福探長種植沙漠綠植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環保行動,自1978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中國開啟了一場持續46年的沙漠鎖邊行動。至2024年底,一條環沙漠綠色長廊正式實現合龍。這道由30萬棵植被組成的生態屏障,累計新增綠地7000萬畝,助推新疆人工綠洲面積增長54%,徹底扭轉了“沙進人退”的局面,被聯合國稱為“全球治沙樣本”。

2025年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擴綠福探長行動
鎖邊擴綠,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植樹種草,固定沙漠邊緣,防止流沙持續蔓延。這種方法不同于簡單的植樹造林,而是基于生態系統的綜合治理。此行福探長們在專家的技術講解指導下,進行專業的沙漠種樹行動,刨坑掘沙,將樹苗放入坑中,填土施肥,確保根系能深入地下吸收水分。這些直徑30cm,坑深40cm的小方格可以將沙子分割成小單元,固定沙面并鎖住水分,為植物生長創造微環境。

長安福特贈送10000余株幼苗圖
當福探長們的車輪碾過塔克拉瑪干的沙地,他們種植的每一棵苗木都將與全國7000萬畝綠植一起,構筑起阻止沙漠擴張的生態屏障。
從西安大雁塔下的“2025福探長行動”啟動儀式,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鎖邊擴綠現場,福探長們在重走玄奘之路的同時,為這條古老路線注入新的綠色使命。他們的行動證明,真正的探險精神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與自然共生。

福探長種植沙漠綠植

“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昏迷,因以成病。”(《大唐西域記》)
玄奘所描寫之“大流沙”即今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千多年前,僧人玄奘踏上取經之路,東歸時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曾在沙漠中困了四、五天,滴水未進,口腹干焦,幾乎喪命。他依靠識途老馬找到清泉,才得以脫險,塔克拉瑪干自然環境之險惡可見一般。
“福探長”沙漠鎖邊擴綠的行程同樣地貌復雜,有4.5億年鍛造的奧陶紀“刀片路”、縱橫貫穿“死亡之海”的圖昆公路、
以及半沙半湖的“綠色孤島”。
說來也巧,這是一條貫穿時間的道路。當探險者車隊駛上圖昆公路,不僅是在空間上橫穿塔克拉瑪干,更是在時間軸上回溯地球的記憶。從4.5億年前地質構造的奧陶紀地貌出發,縱貫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最終抵達沙漠中猶如綠色希望的半沙半湖奇觀。

探險者挑戰奧陶紀“刀片路”
奧陶紀“刀片路”形成于4.5億年前的巖石,記錄著地球最早的生命大爆發。這條路得名“刀片”,因其鋒利如刀的地表形態。數千年的風蝕作用,將原本厚重的石灰巖層雕刻成一片片直立的地質奇觀。對任何車輛而言,這都是對懸掛系統、車身剛性和通過性的極致考驗。
“從來沒想過一臺車能這么從容地應對這么多復雜的路況”
“在沙漠里,完全信任它的能力,讓我能更專注于享受駕駛的樂趣”。
圖昆公路的沙不同于普通沙漠,是流動性最強的細沙,隨時可能吞噬敢于闖入的一切。在穿越現場,很多“福探長”都是第一次經歷如此極端路況,既緊張又感到驚險刺激。

探險者車隊經過圖昆公路
車隊行駛其中,沙丘連綿,視野所及只有天與沙的交界線。探險者所搭載的2.3T發動機,此時展現出調校的功力——不是依靠蠻力,而是在低轉速時便能輸出充沛扭矩,讓爬越沙坡顯得輕松從容。
“死亡之海”最令人畏懼的,是它的變幻莫測。剛剛還堅實可靠的沙地,轉眼就可能塌陷成流沙陷阱。在這種環境下,車輛需要具備一種敏銳的“沙感”——一種能通過方向盤清晰傳達的路面直覺。探險者的智能四驅系統正是為此而生。系統實時監測車輪狀態,預判打滑風險,主動分配動力。這不再是事后補救,而是一種提前介入的守護,仿佛一位無聲的領航員,在危機發生前就已鋪平前路。
在經歷如此讓人難忘的旅途后,探險者“公路之王”的硬核實力,也是福探長們津津樂道的東西。

在此次福探長鎖邊行程中,還去拜訪了玄奘講經臺。這座看似樸素的講經臺,由黃土夯筑而成,高約兩米,表面風化嚴重,卻依然保持著基本形態。臺前有一片開闊地,足以容納數百人聽經。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就是在這里向西域僧俗講解佛法。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此地“伽藍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
玄奘西行是孤獨的,一人一馬,穿越險阻。而今天的福探長行動是集體的,車隊成群,互相照應。玄奘用一生回答了“路在何方”,福探長行動則給出了一條沙漠治理的環保之路。

探險者車隊抵達永安湖
當未來的旅行者和后繼的福探長們站在鎖邊工程的綠洲前,他們會記得2025年這群駕駛福特探險者的探索者,如何用行動回應了“路在何方”。
這背后,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常言道,品牌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在汽車行業公益投入普遍收縮的背景下,長安福特是少數仍堅持公益實踐的車企。此番遠赴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擴綠,也讓長安福特成為“首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開展環保行動的車企”。

“福特和長安福特做不到所有人喜歡,但可以做到讓喜歡的人更愛我們。”在“全球治沙樣本工程”中,長安福特貢獻了汽車行業的一份力量。福探長們用實際行動證明,鎖邊擴綠工程的真正價值,不僅在于固定了流沙,更在于它固定了希望,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