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與汽車行業的故事,或許才剛剛拉開序幕。
當宗馥莉辭任娃哈哈董事長的消息沖上熱搜時,公眾集中探討的是民營企業的傳承困局與代際挑戰。然而,在汽車行業視角下,這場人事變動背后,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番外篇——早在7年前,娃哈哈也曾雄心勃勃,將新能源汽車列入經營范圍。
從2018年悄然將新能源汽車納入經營范圍,到2021年技術試水、2024年明確“不造車”,再到2025年宗后時代聯名凱翼汽車,宗氏家族內部“保守派”與“跨界派”的分歧逐漸浮出水面。
如今,伴隨著宗馥莉的離場,娃哈哈是否會徹底放開手腳進軍汽車領域?這段充滿反復的跨界探索,又給行業留下了哪些啟發?
從技術試水到資本聯姻,娃哈哈的“造車拉鋸戰”
娃哈哈與汽車行業的羈絆,比外界想象中更早埋下伏筆。2018年,杭州娃哈哈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其經營范圍中“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配件”的字樣,首次將宗氏家族的“汽車夢”擺上臺面。
彼時恰逢新能源汽車行業萌芽期,傳統企業跨界造車熱潮初起。憑借快消領域積累的雄厚資本與覆蓋全國的渠道優勢,娃哈哈的這場初探曾被行業寄予厚望。但最終,這場嘗試卻悄無聲息落幕,成為其多元化布局中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插曲。
時間來到2021年,娃哈哈再度向汽車行業伸手:在德清成立技術創新中心,明確將“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納入業務范圍。當時,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技術迭代加速,市場需求攀升,娃哈哈的這一舉措,被解讀為其對新能源賽道的再次試探。

然而事情的發展并未如預期般推進,2024年,宗馥莉在一次公開活動中明確表示“娃哈哈不做新能源汽車”,給外界的猜測潑了一盆冷水。宗馥莉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門檻高、資金投入大、產業鏈復雜,娃哈哈作為快消企業,在這些方面并不具備優勢,盲目跨界可能會帶來巨大風險。這番“保守”表態并非沒有依據,2024年的新能源市場早已不是藍海,行業淘汰賽已然開啟,多家新勢力陷入銷量下滑、資金鏈緊繃的困境,宗馥莉的選擇在當時被視為理智避險。
就在外界以為娃哈哈徹底告別汽車領域時,2025年的一則消息再度打破平靜。4月18日,宗慶后胞弟宗澤后創立的宗后時代與凱翼汽車戰略合作會議在四川宜賓舉行,雙方宣布將攜手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體系,重點圍繞聯名款新能源汽車業務展開全鏈路合作,推出iHD·宗后時代版與Mate·宗后時代版兩款車型,并同步啟動覆蓋全球主要市場的銷售網絡建設。
與之前娃哈哈德清技術創新中心的技術試水不同,此次宗澤后與凱翼汽車的聯名造車更偏向于資本層面的合作。這一動作也讓宗氏家族內部的分歧徹底公開,宗馥莉代表的“風險規避派”與宗澤亞代表的“跨界嘗試派”形成了鮮明對立。
如今宗馥莉卸任,“保守派”影響力減弱,娃哈哈是否會加速造車?行業分析師判斷:“宗馥莉的離開確實掃除了部分內部障礙,但影響仍有限。‘宗后時代’與凱翼的合作更像一次試探,娃哈哈大概率會根據合作效果調整戰略。畢竟造車不是簡單的資本疊加,而是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與產業鏈整合能力,這對娃哈哈而言是巨大的挑戰。”
娃哈哈的并非個例,在它前后,還有一批家電、互聯網巨頭都曾懷揣“汽車夢”,卻大多折戟沉沙。格力董明珠曾以個人名義押注銀隆新能源,初期聲勢浩大,最終卻陷入停工裁員、技術爭議的境地;樂視賈躍亭打造的FF更是成為跨界造車史上最著名的“泡沫案例”。即便是資金與技術實力更強的科技公司,也難逃造車難題,例如:小米埋頭三年才艱難邁過產能爬坡關,蘋果砸下上百億美元后仍黯然擱置造車計劃。
對比這些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當年娃哈哈的淺嘗輒止并非失敗,而是基于現實的理智選擇。
快消巨頭聯手車企,近萬家經銷商成破局關鍵
盡管娃哈哈的造車之路充滿不確定性,但其手中仍握著一張王牌,那就是覆蓋全國近3000個縣級市場的近萬家經銷商網絡,這張網絡為其加速涉足汽車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娃哈哈的經銷商網絡不僅擁有成熟的銷售團隊和客戶資源,還具備豐富的本地市場運營經驗。更重要的是,宗馥莉在任期間大力推動的智能冰柜數字化終端建設,讓這些經銷商具備了數字化運營能力。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漸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下沉,如何快速搭建覆蓋廣泛的銷售渠道成為眾多車企的共性難題。快消品在下沉市場的成熟布局,恰好擊中了這一痛點。
事實上,“快消渠道+汽車銷售”的嘗試已有先例。理想汽車就曾與蘇寧、國美等家電渠道合作設展示區,讓消費者在逛家電時就能接觸車型,最終收獲了不錯的下沉效果。這也讓更多新能源車企對快消渠道心生向往。
“快消經銷商的覆蓋范圍太廣了,尤其是縣域市場,正是我們急需突破的領域。”某新能源車企渠道負責人坦言,“與快消企業合作,能省去自建渠道的時間與成本,快速搶占下沉市場。”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快消行業與汽車行業的跨界融合可能會更加深入。具體到合作模式,行業也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在產品層面,快消企業可以與汽車企業合作,將經典元素融入到汽車設計中,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在渠道層面,快消企業的經銷商網絡可以與汽車企業的銷售渠道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渠道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在營銷層面,快消企業和汽車企業可以聯合開展營銷活動,實現品牌優勢互補、擴大品牌影響力,例如開展新能源汽車的試駕體驗活動,提高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此外,快消品的經銷商還可以兼營低速電動車等產品,豐富其業務品類,提高盈利能力。
不過,快消行業與汽車行業的跨界融合也面臨諸多挑戰。其一,新能源汽車銷售需要專業技術支撐,快消經銷商團隊必須從零接受培訓;其二,縣域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有限,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做市場教育;其三,快消與汽車行業的盈利模式、利益分配邏輯不同,容易產生分歧。
宗馥莉卸任娃哈哈董事長,只是這家快消巨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逗號”,而娃哈哈與汽車行業的故事,或許才剛剛拉開序幕。對于娃哈哈而言,造車不是非做不可的選擇,但如何將快消優勢與新能源趨勢結合,將是更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