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福建省寧德市一輛購買時間僅為一個半月的阿維塔06突然起火。該車起火后,引發周圍7輛車相繼起火,造成車損但幸無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后,“阿維塔06起火”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發酵,引發眾多網友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質疑。

10月9日,該事件后續出爐,根據當地相關部門的調查,這臺涉事阿維塔06的起火點出現在副駕駛座椅位置。火災發生時,電池包的電壓、溫度、氣壓均正常,排除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壓電控故障等導致起火。可能導致起火的其他原因,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查驗中。

官方調查報告出爐后,阿維塔06起火事件也暫告一個段落。但是在這場“虛驚”過后,我們也深刻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科普之路其實還很漫長。
首先,我們來還原一下這一次起火事件的本質
其實從阿維塔06起火事件當事人發布的視頻來看,這臺阿維塔06在起火初期,火苗是先從副駕位置竄出,并且火焰并未出現噴射現象、火勢蔓延速度也并不快。這里給大家做一個小科普:如果是電池自燃,那么車輛的起火位置應該是底盤下方,而且鋰電池燃燒時的壓力巨大,火焰會呈噴射狀快速蔓延。

除此之外,筆者還特意查詢了10月5日福建寧德的天氣狀況——該地當日天氣晴朗,日間最高氣溫為32℃。而車輛起火的時間點,也是在10月5日下午13點左右,是一天中最熱、最曬的時段。

當車輛處于露天暴曬的環境時,車內溫度會快速升高并且遠遠超過戶外溫度,這也與APP顯示的“車內溫度76.5℃”對應。高溫、暴曬的環境,的確會成為車輛起火的誘因。
至此,我們可以合理猜測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臺阿維塔06的副駕區域起火。很多朋友都知道,如果車內放置有一次性打火機,那么當環境溫度超過50℃時,一次性打火機就會出現爆炸的情況。
當然,除了打火機之外,可能還會有更容易讓大家忽略的原因。比如車內放置的香水瓶、礦泉水瓶也有可能導致車輛起火。因為裝有液體的透明瓶體在陽光照射時會變成一個“凸透鏡”,對太陽光起到聚焦的效果。此時,如果太陽光線碰巧能直射礦泉水瓶,那么礦泉水瓶就會聚焦光線引起局部高溫,造成皮革、塑料起火的問題。

所以在目前,相關部門雖然還在進一步查驗車輛的起火原因,但我們也能通過官方調查報告與自己的經驗判斷,阿維塔06的三電系統并未出現自燃風險。

而這一事件,其實也應當引起更多汽車用戶的重視。在暴曬環境下露天停車時,不僅應該注意車內的打火機、高壓氣罐(如夏天經常用到的“降溫噴霧”就是易燃易爆物品)、消毒酒精等易燃物品,不起眼的礦泉水瓶、香水瓶乃至于部分化妝品,其實都需要有序收納。
面對新能源車,我們有必要“談火色變”嗎?
正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一樣,阿維塔06起火事件雖然暫告一個段落了。但是對于消費者乃至于一些車企來說,大家仍然對新能源車的起火問題談之色變。仍有不少消費者會偏激地把新能源車與自燃起火劃上等號,這樣的現象,很大程度源自于我們消費者對車企的不信任。
在過往的新能源車起火案例中,有不少車企的工作人員趕到現場的速度比消防、交警還要快,他們在到達事故現場后,第一時間就是把涉事車輛的車標扣掉、把殘骸罩住,并且在事后不會第一時間公布調查結果。這種“遮遮掩掩”的行事作風,也確實非常容易造成消費者對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誤判,會讓大家覺得這些新能源車起火事件“另有隱情”。

反觀阿維塔對此次事件的處置,可謂有理、有利、有節。在事發后,阿維塔并沒有盲目在社交平臺進行“公關”,而是靜待當地有關部門調查取證,在官方初步報告出爐后才進行回應。這不僅僅是阿維塔對自家產品的自信,更是一家央企造車實力的社會擔當。
而這樣的處置方式,也應該是一家正常車企處理這一類事件的正常手段。不干預輿論的聲音、不干涉權威部門的調查,方能讓公道自在人心。
當然,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說,大家其實完全不必過分解讀這一次阿維塔06的起火狀況。汽車在暴曬環境下起火,只能預防、不能完全避免。而對于新能源車的安全信心,我們也可以重拾起來了。

而且從宏觀數據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自燃率已經從2021年的萬分之1.85下降到了2023年的萬分之0.96,而燃油車的自燃率大約為萬分之1.5。基于這樣的數據,大家為何還會覺得“現在的新能源車依舊容易自燃”?
其實原因也非常簡單,在目前的市場中,新能源汽車正處于風口浪尖,大家會把關注度向新能源汽車傾斜。一臺新能源車起火帶來的“輿論視覺沖擊”遠比燃油車更大,在千萬雙眼睛盯著的時候,細節必然會被放大。而這,其實也刺激著行業標準與企業技術的進步。
新能源車,正在變得越來越安全
在消費者和輿論的監督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標準與各大車企的技術也都在不斷進步。
首先,在監管層面,工信部在今年四月份發布了將于明年七月起實施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新國標”。

新國標主要修訂了動力電池熱擴散測試的技術要求,由“著火、爆炸前5分鐘提供熱事件報警信號”修訂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報警),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
簡單來說,新國標的出臺,刺激著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還是以此次事件中的阿維塔06為例,這款車搭載的電池技術,其實早已為“特殊情況”做好了準備。

在研發階段,阿維塔聯合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對阿維塔06的動力電池進行了火燒、針刺與底部撞擊三項測試——這款車的電池順利通過5倍電池新國標750J底部撞擊測試、2倍電池新國標260秒火燒測試,并且還在法規外的5針同時穿刺試驗中實現無熱失控、不起火無爆炸的表現。
所以即便是目前各大汽車廠商仍在廣泛使用液態電池,但由于電池內部技術的提升,新能源汽車安全性也在不斷優化。而在這背后,則是從內到外的技術體系支持。長安這樣的央企,有技術,也舍得用料,對消費者而言自然也是更加理性可靠的選擇。

而且在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也必然會不斷提升。目前,長安汽車正計劃于2026年完成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年啟動全固態電池量產;而上汽集團等頭部廠商,也已經實現了半固態電池的量產。
隨著固態電池技術的落地,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起火、自燃的安全風險也將從源頭得到遏制。正因如此,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充滿了信心。
結語:
新能源汽車步入發展快車道距今還不足十年。新技術的發展,必然也會伴隨著質疑的聲音。就像此次阿維塔06起火事故一樣,輿論的質疑與猜想如期而至。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網友們的理性與客觀、阿維塔扎實的技術以及對用戶負責任的態度,讓此次事件劃最終被快速厘清、真相也沒有被掩蓋。
所以即便是在未來,大家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性仍有質疑,那么車企也能通過自己的技術和實際表現發出有力的聲音。新能源的大潮,不僅無法阻擋,更會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