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車市呈現“總量向好、個體承壓”的矛盾格局。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1-9月國內汽車銷量達2450萬輛,同比增長11.8%,政策刺激與消費回暖成為主要驅動力。但經銷商端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前三季度僅28%的經銷商完成既定銷售目標,虧損比例攀升至55%,盈利比例不足28%,較上半年進一步承壓。
頭部經銷商集團的業績同樣折射行業困境,以永達汽車為例,其2025年中報顯示營業收入為270.72億元,但結合行業普遍的新車業務虧損現狀,利潤空間已被嚴重擠壓。“旺季沖量不賺錢,淡季清庫虧更多”成為多數經銷商的常態,9月數據顯示,新車銷售毛利貢獻仍為-22.3%,完全依賴售后(63.8%)與金融保險(36.2%)業務支撐。
新能源盈利領跑,燃油車陷入價格戰泥潭
盡管2025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正式終止,但新能源獨立品牌經銷商仍展現出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經營韌性。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最新監測數據,2025年三季度末,42.9%的新能源經銷商實現盈利,虧損比例僅為34.4%,這一數據不僅遠低于全行業55%的平均虧損水平,較上半年還實現了2.1個百分點的盈利比例提升。
具體來看,這份韌性源于兩大核心支撐:一方面是頭部新能源品牌主動開啟“以價換量”策略,9月純電動車型市場均價降至19萬元,較年初降價幅度達2.8萬元、降幅13%,有效激活首購與增換購群體需求,帶動終端成交量環比增長8%。
另一方面是插混車型成為新增長極,盡管9月插混車型促銷力度同比上升5個百分點至15%,但憑借“百公里電費僅為油費1/5”的用車成本優勢,仍保持熱銷態勢,9月插混車型銷量同比增長25%。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經銷商也面臨新的經營挑戰:售后產值占比不足20%,遠低于燃油車40%的平均水平;投資回收期普遍超過5年,較燃油車延長2-3年;部分品牌直營店的快速擴張還引發渠道沖突,個別區域甚至出現經銷商與品牌方的庫存糾紛。
2026年實施國七排放標準的政策信號提前18個月釋放,成為壓垮傳統燃油車經銷商的“最后一根稻草”。為在新規實施前完成80%的庫存去化目標,合資燃油車品牌自9月起全面開啟“史上最大力度促銷”,終端促銷幅度同比升至23.3%,較8月環比提升4.5個百分點。
其中,德系、美系品牌的2.0T以上排量SUV成為清倉主力,以德系某主流品牌中型SUV為例,終端價較指導價下探6萬元,部分庫存車甚至出現“買一贈一(贈保養套餐)”的促銷活動;自主燃油車同樣未能幸免,9月促銷力度達18.8%,較8月環比提升3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2.5個百分點。
價格倒掛現象在燃油車市場愈發普遍,某合資品牌B級轎車綜合優惠超5萬元,終端價已下探至15萬元區間,但即便如此仍難改頹勢——9月傳統燃油車銷量同比下滑18%,傳統燃油車經銷商盈利比例僅25.6%,較上半年再降7個百分點,58.6%的經銷商處于虧損狀態,新車業務更成為“虧損黑洞”,單店新車業務月均虧損超10萬元。
庫存、資金與轉型三重壓力
新能源與燃油車均面臨庫存壓力,中汽協預測Q2新能源車庫存突破120萬輛,燃油車庫存系數更是持續超出合理范圍。某合資品牌經銷商透露,庫存車資金占用成本每月增加3%,部分車型庫存周期已超90天,面臨貶值風險。
汽車銷售的資金密集型屬性,讓經銷商對融資環境尤為敏感。2025年金融機構信貸政策趨緊,中小型經銷商融資成本上升,數字化轉型投入更是力不從心,線上獲客系統搭建、員工技能培訓等費用,進一步加劇資金壓力。
盡管限遷政策取消,但稅收制度、產權登記等障礙仍制約二手車流通效率。經銷商難以通過二手車業務平衡收益,反而受新車價格波動影響,二手車殘值穩定性下降。
把握窗口期,避開消費陷阱
從市場動態來看,四季度有三個關鍵購車節點值得關注。首先是9月25日-10月8日的燃油車清倉高峰,受國七標準倒計時影響,燃油車市場進入“大逃殺”階段,2.0T以上合資SUV優惠力度最大,部分城市疊加跨區域購車補貼后最高可省3.8萬元,此時購車需重點核查輪胎、電瓶生產日期,避免入手“長庫存車”。
其次是11月28日-12月5日的新能源雙積分沖刺期,車企為達標“雙積分”,插混車型可能重現“0首付+免息”政策,車電分離模式月供可立減800元,且此時2024款車型進入清倉階段,對芯片技術不敏感的消費者可抓住抄底機會。最后是12月中下旬的購置稅末班車,燃油車購置稅全免政策將于12月31日截止,結合經銷商年度沖量需求,合資品牌可能釋放最后優惠,但需警惕“先漲后降”的偽降價套路。
在車型選擇上,新能源領域插混車型性價比尤為凸顯,9月插混車型均價15.5萬元,降價1.2萬元,兼顧續航與成本優勢,適合充電不便的用戶,建議關注搭載5nm智駕芯片的新款,而老款4nm芯片車型讓利幅度更大,可根據需求靈活選擇。燃油車方面則建議聚焦合資主力車型,雅閣、凱美瑞等合資B級車綜合優惠超5萬元,不僅技術成熟,且保值率高,需避開小眾品牌,以降低后續維修與二手車貶值風險。
想要最大化購車優惠,可參考杭州王先生的案例,其購買28.6萬電動車時,通過車企直降(4.2萬)、地方補貼(1.5萬)、舊車置換(0.8萬)與電商贈品(1.2萬)的組合,最終以7.6折落地,實際購車時可重點關注“以舊換新+消費券”的疊加政策,進一步壓縮購車成本。同時需警惕四類消費陷阱,比如直營店可能暗藏服務費、強制裝潢,報價時需細究明細;電池租賃協議要看清殘值歸屬,避免后期糾紛;跨區域購車需確認售后保障,優先選擇全國聯保品牌;驗車時則要核對車架號第10位,避免購入庫存超90天的N碼車。
百姓評車
2025年前三季度的經銷商市場,既是新能源替代燃油車的加速期,也是行業洗牌的陣痛期。對消費者而言,市場分化與政策窗口期疊加,造就了難得的購車機遇;對經銷商而言,唯有加速新能源轉型、深耕售后服務,才能在變革中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