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陣營里,零跑以超6萬的成績刷新紀錄,小米汽車邁過4萬輛大關,蔚來邁上3萬銷量的臺階,深藍、阿維塔、極狐、極氪、嵐圖、智己繼續保持穩定;自主品牌陣營里,比亞迪超30萬輛領銜,吉利、奇瑞、長安也不甘落后,紛紛突破月銷量20萬大關,均創歷史新高;即便是合資陣營,東風本田、上汽大眾等企業也傳出回暖的消息。
毫無疑問,今年九月無疑是“史上最強九月”,不僅發布的新車史無前例的多,絕大多數車企銷量也來到史無前例高度。這股勢頭如野火燎原,若持續發展下去,別說年初相關部門制定的3200萬輛的年目標,今年中國汽車年銷量突破3500萬輛都似乎沒有懸念。
放眼全球,年銷量規模在9000萬輛左右。若今年中國汽車銷量能到3500萬輛,這就意味著,每三輛出售的新車中,就有一輛中國汽車。這份成績足以讓各家車企老總過個好年。
但狂歡之下,理性者更應該提前嗅到危險的氣息。要知道,今年9月的繁華,背后是新車透支和政策紅利等多重因素的澆灌,是車企們使出了渾身解數的傾囊而出。
一方面,八月、九月,新車發布如雨點般密集,各家幾乎將第四季度的底牌全部亮出,把未來的“子彈”在當下盡數打光。一時間,市場眼花繚亂,消費者應接不暇。
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動力,則來自于“政策紅利”。2024年以來,從超3000億的專項補貼到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延續,從報廢舊車換新能源補貼2萬元的以舊換新政策,到地方置換補貼的疊加發力,政策紅包如同一劑強烈的腎上腺素,激活了潛在的消費欲望,精準地刺激著消費神經。
可以預測的是,大概率到今年年底,汽車行業繁華依舊。那明年呢?
整個國慶假期車企們都沉浸在銷量高速增長的喜悅中,就在國慶假期復工第一天,三部門聯合公告2026—2027年減免車輛購置稅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要求,明確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車純電續航要≥100公里,純電車百公里電能消耗量需不高于《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限值》規定的限值,才可參與購置稅減免政策。
這一消息出來,也算給車企們提了個醒兒,明年新能源車購置稅不僅從全部減免轉為減半征收,對車型續航也有更多要求。另外,明年報廢置換補貼政策目前還不明朗。
消費透支,再加上每年的一季度本就是傳統銷售淡季,明年初的市場需求大概率會出現階段性萎縮。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2025世界新能源車大會上表達對明年市場的擔憂,他說政策窗口期過后,被提前透支的消費需求將導致2026年第一季度市場需求出現斷崖式下滑。
不可置否,銷量增長是好事,但當務之急,車企需要從銷量迷思中清醒過來,把精力從"搶市場"轉向"造好車"。畢竟,能穿越周期的從來不是政策托底的銷量泡沫,而是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實力。
蒙眼狂奔的盡頭,不該是懸崖峭壁。誰都不愿看到明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市場踩急剎車。適時調慢節奏,讓銷量回歸市場真實需求,讓發展聚焦核心技術突破,中國汽車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