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車企因另類營銷出圈了。5月26日,在一汽奔騰悅意07上市活動現場,奔騰悅意主理人方楊接過浸泡過車輛座椅皮子的水一飲而盡,并表示“口感不錯,我干了”。前有極氪副總裁在車內吃“火鍋”,如今又有高管喝“皮子水”,新能源車企的營銷“內卷”,正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營銷突破無可厚非,但當創新走向極端,淪為博眼球的噱頭時,便值得審視。以喝“皮子水”為例,其初衷是證明座椅材質的環保性和安全性,可這樣另類的方式能真正讓消費者信服嗎?比起充滿戲劇張力的行為,一份權威的環評報告、一組嚴謹的檢測數據,或許更能讓用戶產生踏實的信任感。畢竟,營銷的本質是建立認知,而科學依據遠比行為藝術更具長效說服力。
車企對噱頭式營銷的熱衷,折射出當前汽車市場的營銷亂象:概念炒作、拉踩對手、虛報數據等現象屢見不鮮,汽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被包裝成“科技神話”的載體。然而,浮夸營銷的底色始終是泡沫——品牌真正需要構建的,是穿越喧囂的“信任錨點”,而非制造轉瞬即逝的話題煙火。
新能源車企為何陷入過度營銷的怪圈?深層原因在于行業競爭格局的轉變,當市場從增量爆發期進入存量博弈階段,產品同質化加劇、價格戰觸達瓶頸,營銷似乎成為最易發力的“突圍口”。但過度依賴營銷造勢,難免會讓企業產生“路徑依賴”——當資源向傳播端傾斜,技術研發與產品打磨的投入是否會被擠壓?當消費者對“表演式營銷”產生審美疲勞,品牌又該如何承接流量轉化為口碑?
新能源車企真正該“卷”的,不是營銷噱頭,而是技術厚度與產品溫度。在電池領域,針對用戶飽受困擾的續航虛標問題,車企不妨將精力投向電池技術迭代,讓實際續航更貼近宣傳數值。在補能場景中,與其宣傳一些局部數據,不如聚焦充電效率的提升,化解里程焦慮。在智能輔助駕駛賽道,少一些概念炒作,多一些對消費者生命安全的敬畏。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監管層對虛假宣傳、夸大營銷的規范力度加大,行業正逐步回歸理性。對于車企而言,需要用扎實的研發投入、可驗證的產品優勢、有溫度的用戶服務,在新能源賽道上構建真正的“護城河”。
畢竟,汽車行業的“解渴”之道,從來不是靠一場豪飲式的營銷表演,而是靠細水長流的價值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