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別人問我,你不懂車,造什么車?三年前,有人說零跑活不過一年……而今,十年過去了,零跑還在,我們越干越清晰,越干越堅定。”站在公司十周年的節點上,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平靜地道出這段歷程。從2015年西班牙街頭萌生造車念頭,到2025年上半年交付22.17萬輛、同比增長155.7%的行業黑馬,零跑用十年時間演繹了中國新能源車企最堅韌的成長樣本。
絕地反擊——從生死邊緣到盈利曙光
零跑的起點帶著強烈的跨界色彩。安防巨頭大華股份創始人朱江明2015年偶然在西班牙試駕雷諾電動車,敏銳嗅到產業變革氣息,隨即與傅利泉共同投資1億元創立零跑汽車。這支自帶電子信息技術基因的團隊,卻經歷了造車路上的殘酷洗禮。
2019年首款轎跑S01上市即遇冷,累計銷量不足3000臺,被貼上“小眾玩家”標簽。生死存亡之際,2020年5月推出的微型車T03成為救命稻草。這款7萬元級小車以同級罕見的L2級輔助駕駛配置切入市場,單月銷量迅速破萬,累計銷量超10萬輛。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21年。零跑ALL IN資源打造的增程式SUV C11,以“15萬級價格,30萬級享受”的定位直擊家庭用戶痛點,被市場冠以“半價理想”稱號。這款車從月銷千臺起步,歷經四年爬坡,2024年月銷突破萬臺,累計銷量達25萬臺,成為零跑盈利的核心支柱。
產品矩陣的完善驅動銷量三級跳:2022年11.1萬輛、2023年14.4萬輛、2024年29.37萬輛(同比增長104%)。伴隨規模擴張,2024年第四季度迎來關鍵轉折——單季度凈利潤8000萬元,毛利率攀升至13.3%的歷史峰值,成為全球第三家、國內第二家盈利的新勢力車企。2025年一季度虧損同比收窄87%,距離全面盈利僅一步之遙。
技術鐵幕——65%自研率的成本護城河
零跑逆襲的底層密碼,藏在創始人朱江明“全域自研”的戰略決心里。將大華在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積累轉化為汽車制造優勢,構建起覆蓋“三電系統”、智能駕駛、電子架構的全鏈條自研能力。
2020年,中國首款自主AI智能駕駛芯片“凌芯01”量產上車,打破國際巨頭壟斷。2024年發布的LEAP 3.0架構實現艙駕行泊功能“四域合一”,通用化率高達88%,大幅降低研發成本。更革命性的是“四葉草”中央集成式電子架構,將傳統分布式架構的42個控制器縮減至8個,線束長度減少30%,能耗降低25%。這種高度集成化設計使零跑保持15%-20%的成本優勢,成為“高配低價”策略的技術根基。
當其他車企采購高通8295芯片成本超萬元時,零跑憑借自研占比65%的優勢將其下放到15萬元級C11車型,并搭載激光雷達。自產自研的60英寸AR-HUD亮度達16000nit,實現與現實環境的AR融合,成為全新C11的標配。技術副總裁曹力道出定價本質:“我們定價的邏輯就是以成本定價。作為車企要掙錢,但要拿多少毛利心里有數,要盡可能讓利用戶。”
精準卡位——10-20萬市場的飽和攻擊
零跑的成功不僅源于技術深耕,更在于對主流市場的精準切割。當多數新勢力扎堆3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時,零跑錨定10-20萬元價格帶——這個占中國新能源車市場超50%份額的“最大蛋糕”。
其產品策略呈現鮮明特點:雙動力并行,C16同時提供純電版(續航500km+)和增程版(綜合續航1200km+),消除用戶里程焦慮;家庭場景定制,C16采用6座布局,配備后排小桌板、21揚聲器音響系統,精準匹配多孩家庭出行需求;配置越級下放,12.88萬起的C10搭載激光雷達+Orin-X芯片的L3級智駕系統,14.98萬的全新C11配備2160W功率21揚聲器音響。
這種“越級配置是唯一活路”的產品哲學,使零跑在2025年競爭白熱化市場中持續突破:全新B10預售48小時訂單達3.17萬輛,其中70%用戶選擇搭載激光雷達的高階智駕版本。主力車型C11保值率僅次于特斯拉,驗證了市場對產品價值的認可。
全球棋局——從中國冠軍到海外破冰
2023年與Stellantis集團成立的合資公司“零跑國際”,標志著全球化戰略的實質性啟動。借助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的渠道優勢,零跑開始將中國驗證成功的產品模式和自研技術輸出海外。
2025年1-5月,零跑出口銷量達1.72萬輛,位列中國新能源汽車初創企業首位。歐洲市場成為首要突破口,憑借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與高性價比的組合,快速獲得年輕消費群體青睞。東南亞市場布局同步展開,馬來西亞Gunun工廠計劃2025年底啟動C10本地化生產。
產能布局支撐全球野心:浙江金華工廠年產能42萬輛,杭州工廠2025年初投產新增40萬輛產能,湖州基地聚焦三電系統制造。國內三大基地與海外工廠的協同,為零跑沖擊2025年50萬輛銷量目標奠定基礎。
未來戰場——智能化與盈利的雙重考驗
站在十年新起點,零跑面臨更復雜的競爭環境。在LEAP 3.5架構基礎上,2025年計劃在B、A系列高配車型搭載高通8650智駕芯片,開發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城市智駕功能(CNAP)。軟件算法的進化速度,將決定其能否躋身智能駕駛第一梯隊。
盈利可持續性同樣關鍵。雖然2024年四季度實現單季盈利,但全年毛利率8.4%仍低于理想汽車21%的水平。隨著B系列(10-15萬元)和D系列(20萬元以上)新品的推出,產品組合優化有望進一步提升毛利空間。
朱江明對下一個十年的展望清醒而務實:“新勢力造車企業中,不少做過銷冠,甚至一些品牌已經消失了。今天輪到零跑做銷冠,其實沒什么。如果永遠要留在新能源汽車牌桌上的話,我們離成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零跑的十年逆襲,恰如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縮影。它證明了一條可復制的路徑:通過技術自研掌握成本話語權,借助精準定位切入最大消費市場,最終以規模效應叩開盈利之門。當價格戰席卷整個行業,零跑用65%的自研率將高端配置拉下神壇,讓智能電動車從少數人的玩具變成大眾消費者的日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