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車企宣布大規模降價,或者說“內卷”的動力依然強大。拋開降價的合理性不談,只看未來,繼續打下去,也許絕大多數被打倒的并不是洋品牌。
的確,現在中國品牌整體上在智能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連馬斯克都不得不承認,中國品牌是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但如果看到最近大眾品牌和奧迪品牌的動作你會發現,這些被斥之為“將被淘汰的品牌”、“這些落后的東西”正一步步走出頹勢,市場份額在一點點回升。這表明,我們現在是在激烈“內卷”的大背景下再次和跨國公司展開競爭,即我們已經達到虧損的地步,跨國公司整體仍然是盈利狀態。那么未來3年會是什么樣?
從經營模式看,大眾等跨國公司采用的是全球采購模式,而中國品牌大致有兩種模式,一種說垂直一體化模式,一種是國內的橫向配套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早年間這些跨國公司都是垂直一體化模式,甚至比中國品牌的垂直整合能力更強,強到包括煉鋼都自己干,為什么現在都變成全球采購模式了?
其一,成本低,企業可以輕量化運行,不必背負過多的固定資產投資,企業只掌握汽車的核心技術就行。與“自造”相比,專業化系統公司(如博世、采埃孚等)的技術更先進、制造成本更低。
其二,標準化,標準化可以大幅度提高質量,更容易匹配,并降低成本。
其三,資本效率更高,剝離重資產后,車企可以將資源集中于品牌、設計、整車技術集成等方面,即現在投資界所推崇的“輕資產”模式。
以前跨國公司之所以被打蒙了,是因為出現了技術突變,比如:電動化、全新的車機系統、智能駕駛系統,等于是汽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跨國公司一時不適應。現在大眾的MEB平臺、奧迪的PPE平臺先后登場,其水平已經達到和超過了中國當前水平,比如電池安全性方面超過了中國當前水平。在智駕系統方面,由于大眾采用了大疆技術,奧迪采用了華為技術,因此一步跨入了國內智駕的第一陣營。
國內車企為什么還在用跨國公司拋棄的垂直一體化模式?第一是技術被卡脖子問題,比如DCT變速箱,人家不給技術,也不賣變速箱給我們,所以必須“全棧自研、自己制造”。再比如說,車規級芯片,美國卡脖子我們必須自己干。第二個是成本問題,再比如電池,有的車企為保證鋰資源可控,自己去國外購買鋰礦。第三個是產業鏈安全問題,有些資源在跨國企業手里,產能完全受制于人,所以必須掌握產業鏈的主動權。
或者說,在市場增長時期通過重資產投入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當價格戰打到全行業利潤不如一半的時候,再往下打呢?是不是該走資產輕量化之路了?
透過價格體系我們看到的是品牌價值關系,如果我們以德系、日系為標準看過去,只是在這個價格體系中插入了個別中國品牌,而品牌價值體系關系并沒有改變。也就是說,“內卷式價格競爭”打垮的是中國品牌整體的盈利能力,打掉的是本來已經上升的品牌地位。
因此,從純經營的角度看,從今年到2027年,中國車企應該進入賣廠求生階段,即走向輕資產運行模式,或者說采用國際通行的全球采購模式。反過來講,如果不走輕資產發展道路,在幾乎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的情況下,怎么參與競爭?在技術突變的歷史時期,有什么資本跟上技術發展的速度?
帶來的問題是,有那么多零部件公司,賣得出去嗎?如果強行剝離,這些企業能生存嗎?除了少數技術實力強,產品質量好,又有一定配套能力的公司能活下來之外,所有這些公司帶來的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都將由國家兜底解決。更慘的是,有的整車廠可能都來不及賣廠就倒下了。
也就是說,這三年我們將以這樣的姿態迎接跨國公司的競爭,我們在求生存,人家在擴大市場份額。跨國公司有足夠的錢購買最先進的技術,或者說跨國公司在補齊短板之后,在有雄厚資本做后盾的基礎上,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參與競爭。未來的結果會是什么樣呢?
回過頭來再講,未來三年的情況已經基本清晰,那么當下的“內卷”能制止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