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價理想”零跑汽車首次突破5萬大關,單月交付50129輛,同比增幅126%。
這無疑成為7月新勢力銷量盤面的最大看點。
猶記得,2019年1月,首款車型零跑S01上市時,零跑還是一個初入江湖,戰戰兢兢,夢想屠龍的少年。
如今僅僅6年時間,昔日的屠龍少年終于變成了“惡龍”。
在這個市場里既卷價格,也卷產品,初現呼風喚雨之勢的“惡龍”。
01
開門見山,零跑現象的核心密碼,在于創造性地實現了智能化的平民化革命。但零跑的這套核心密碼其實“明碼”。
眾所周知,零跑的產品賣得好的原因,就是產品智能化+極致性價比。
比如,當激光雷達一度普遍被視為高端車型的專屬配置時,卻將其配置門檻一舉擊穿至9萬元以下價位。
該車搭載的高通8650芯片支持高速領航、城市記憶領航等高階功能,卻僅需8.98萬元起售價即可擁有A+級轎車空間優勢。
其650公里CLTC續航版本定價仍控制在12萬元以內,這在過往認知中幾乎等同于小型甚至微型電動汽車市場區間。
而且零跑的全系產品無一例外,都延續了這一路數。
所以,零跑目前在售7個車系,只有非常走量和走量的區分,不存在被市場邊緣化的產品,這一現象又反哺了零跑穩定的供應鏈體系,繼而走上成本可控的大道。
繼續深挖零跑的“明碼”。
零跑的技術普惠背后,是全域自研體系的戰略性支撐。
從整車平臺、三電系統到智能駕駛算法,零跑的深度自研大幅削減了技術采購成本與周期。CEO朱江明曾直言:“核心技術的自研能力決定了成本控制的天花板。”
當行業普遍依賴供應商方案,或者著手朝著全域自研過渡時,零跑已經憑借底層技術掌控力,將高端配置的成本結構徹底重構。
正是因為如此,零跑的低價策略沒有淪落為“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2024年四季度零跑首度實現季度盈利,凈利潤8000萬元,盡管這對于一個偌大的上市公司而言,確實少了點,但好在毛利率升至13.3%,創歷史峰值。
2025年一季度凈虧損已收窄至1.3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0.1億元實現跨越式改善。
規模效應與市場下沉的良性共振終于讓零跑通體舒暢。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5年上半年15-20萬元新能源車銷量同比激增87%,其中三線以下城市貢獻率達54%。
零跑提前布局下沉渠道,60%銷售門店落子三四線城市,精準承接縣城消費升級紅利。
當C16以“半價理想”姿態橫掃二三線市場時,其15.18萬起售價與理想L7近30萬的定位形成兩條完整且獨立的市場生命線。
但前者憑借空間相當,價格腰斬的殺傷力在市場數據中顯露無遺。
上述種種,都可以看作是過去6年來,零跑這條“惡龍” 人盡皆知的關鍵性成長要素。
但是,走性價比路線的新勢力其實也不少,比如曾經的哪吒、愛馳。
走智能化+全域自研+性價比“三合一”路線的,與零跑幾乎如出一轍的新勢力也有,比如威馬,甚至威馬還是第一家自建工業4.0智能制造整車工廠的新勢力。
但它們都陸續離開了牌桌,而零跑的牌面卻越來越被看好。
說明,零跑還做了,而且還做好了它們沒有做的事情。
02
我們就從“半價理想”說起。
“半價理想”只是現象,呈現給市場終端的現象,而其本質或許就是零跑真正的“競爭壁壘”。
其實,在銷量節節攀升的過程中,零跑開創了汽車界的“快反制造范式”。
最近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蔚來子品牌樂道L90在6月以來,以“場景化前備箱”掀起話題風暴,僅十天后,零跑D21的諜照便曝光了幾乎復刻的前艙設計方案——大開口、低離地、平整地臺,將240升實用空間從營銷噱頭轉化為功能價值。
這不是簡單模仿,而是基于Leap 3.0架構的平臺級快速響應。當傳統車企需2-3年換代跟進時,零跑以模塊化架構實現了“跟隨即超越”的產品迭代。
零跑的這一打法給人的感覺很奇妙:這是抄作業,但不算作弊。
曾經眾泰也處處模仿造廉價車,最終把自己給造沒了。
零跑與眾泰的本質區別就在于,零跑是掌握了核心技術的模仿,更準確地說,是跟隨,戰術性跟隨。
縱觀零跑發展史,其戰術路徑清晰可辨。
在理想成功驗證增程市場后迅速布局,C16增程版以15萬級定價重構中大型SUV價值體系。
通過增程技術跟隨,快速實現用戶數量原始積累。
敏銳把握市場脈搏,將激光雷達、Orin芯片等高端配置快速普及至15萬元級,直至10萬元級主力車型。讓智能化表現始終不落后于主流市場。
而幾乎是“光速”地將零跑D21與樂道L90前備箱的精準對標,則是熱點功能復刻。
這種策略的最大優勢就在于,規避了高風險的原創研發投入,通過成熟技術快速重組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廉”的錯位競爭。
于是,現在看來,零跑因此“好事占盡”。
從產品角度看,從C11到C16再到B01,每款車型都以“同級頂配、半價競品”的標簽制造市場地震。
零跑完成了制造爆款搶占用戶心智的關鍵一環。
從市場規模角度看,按照當前銷量態勢,零跑極有可能年內就解鎖交付百萬輛的成就,成為國內第二家交付破百萬的新勢力車企。
規模化攤薄固定成本疊加全域自研則持續壓縮邊際成本,零跑的銷量持續走高,只會帶來甜蜜,而不是痛苦。
正如朱江明那句讓行業聽起來脊梁骨發寒的話:一臺100寸電視機如今只要五六千元,大一匹空調僅需1100多元,相比之下,一輛中大型SUV未來售價五六萬元是完全合理的。
從全球化角度看,零跑全域自研能力獲得斯特蘭蒂斯青睞。
借此東風,2024年7月,第一船零跑汽車從上海港緩緩駛出。
繼而,零跑將“快反制造范式”深入演繹到全球市場。
僅1年時間,零跑全球海外渠道總數突破600+布局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超30個國際市場。
今年1-6月,零跑向海外市場出口20375輛,居中國新勢力之首,海外銷量84%來自歐洲本地消費者。
或許,零跑還真就這么成了。
事實上,零跑“快反制造范式”的成功,已經真實反映出一個行業現象:市場正在從堆料競賽轉向效率革命。
當行業巨頭們還在為電子電氣架構的迭代周期苦惱時,零跑用模塊化平臺實現了“熱點響應周”級別的產品迭代速度。
而在這個過程中,零跑給予行業的啟示是,未來的汽車戰場,贏家未必是技術首創者,但必定是能“快速”將技術普惠做到極致的規模化大師。
在這場殘酷的效率競賽中,零跑用自研快反與成本利爪開辟了一條新路。
如零跑這樣的“惡龍”市場真的很難奈何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