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的外灘大會上,一場名為“AI 原生時代,舊地圖上沒有新大陸”的圓桌論壇吸引了眾多目光。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終身教授蘇昊、DeepWisdom創始人吳承霖以及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前OpenAI研究員吳翼,四位年輕的AI領軍人物齊聚一堂。
他們不僅僅是各自領域的專家,更是 AI 時代的“原住民”,可以說都在各自的領域見證著人工智能的成長。
圓桌上,四位嘉賓分享了他們作為先行者的獨特視角,從各自的創業和研究經歷出發,探討了AI原生時代的新機遇與挑戰。
王興興和蘇昊深耕機器人領域,而另兩位嘉賓吳翼和吳承霖則專注于軟件方向,特別是智能體和強化學習。
這場圓桌以一個略帶哲學性的問題作為開端:在你們眼里,什么是AI原生時代?眼前的新大陸是否已經浮現,它又長什么樣?
王興興,這位在 2016 年共享單車大戰如火如荼時,就一頭扎進機器人創業的先行者,第一個接過了話筒。
他的回答充滿了對年輕一代的鼓舞,他說:“我認為大家對AI模型本身的認知可以更激進一點,不用把它當作一個模型,而是真正當作一個全能型的工具集,把過去很多東西忘了,去重新學習和接受它。”
而蘇昊認為:“AI改變了很多新東西,是,也不完全是。綜合來看,應該說今天AI的發展對人類的社會有重大改變,這種改變還是繼往開來的,還是要跟過去的很多發展連接起來的。”
吳承霖,這位在 2010 年就用 AI 炒股的“老玩家”,則從智能供給的角度切入了話題 。他指出,人類社會在過去幾百年經歷了從無線電到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的演進。而現在,AI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供“更加密集的智能”。
最后發言的吳翼,這位曾任職于OpenAI的清華大學助理教授,用“快”和“新”兩個字總結了這個時代。他指出,從2022年底ChatGPT出現至今,三年時間的變化已經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而“新”則意味著新的機會和想法。
AI 原生時代。它既是顛覆性的,也是連接歷史的。它讓普通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也讓整個社會進入了加速迭代的快車道,而這片新大陸有的地方已現雛形,有的地方卻仍是一片“荒漠”。
盡管存在挑戰,但王興興對未來依舊十分樂觀,他認為現在創新創業的門檻已經大幅降低,年輕創新者迎來了好時代。真正可以用AI工具去實現新創意,并且在AI時代,小組織的爆發力會越來越強。
“真正讓AI落地干活,現在還在大規模爆發性增長的前夜。對我個人而言,這個時代是非常激動人心的。”
王興興說,AI時代非常公平,只要聰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終會長出參天大樹。對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年輕一代,他建議“忘記過去的經驗,學習當下最新的知識,全力擁抱新時代。”
以下為此次圓桌對話精編:
主持人:在 AI 原生時代,各位都是怎么踏上這片新大陸的?
王興興:我最早做機器人是出于興趣愛好 。我從 2009 年大學一年級開始做,第一款機器人就是雙足或人形機器人。做機器人這塊已經十幾年了。但AI確實我覺得我過去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我雖然2011年非常喜歡AI,但是那時候真的是非常冷門的學科,相關的AI書籍或者神經網絡都在圖書館吃灰的,我看了幾本書,覺得好像能搞的東西有點少,后來沒有花太多時間關注,后來很多年主要是搞機器人去了,對AI的關注度相對小一點。
最近幾年因為AI領域的發展,無論是大模型,包括機器人的AI模型進展非常快,這是最近幾年也是給我個人再一次的機會,把握住這個AI的時代。
現在的語言模型在信息領域,包括文字圖像領域已經做得非常好,我覺得比99.99%的人都要做得好,但是真正的在讓AI干活這個領域,現在整個領域都是荒漠的階段,就是荒漠上可能長了幾根小草,真正的大規模的在爆發性增長的前夜還沒有到來。
我覺得AI時代都是一個非常公平的時代,我覺得比以前公平非常非常多。只要你聰明,你愿意做事,你能達到你自己想達到的目標,大家在這個荒漠上都可以長出一些參天大樹出來。
蘇昊:我是2006年開始讀博士,當時就做人工智能研究。我一開始的入手是一個子系統,就是計算機視覺。2008年,我做了ImageNet這個項目,開始看到Jeff Hinton的 AlexNet在圖像識別上的重大進展,開始覺得機器人感知的解決不是不可能的。
在2017 年左右,我開始推動具身智能這個概念。我開始覺得軟硬聯合迭代很關鍵,如果不創業,具身智能和機器人結合的夢想是很難實現的。
吳承霖:我很早的時候就在用AI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最開始是因為我在2010年的時候想用AI炒股票。在2022年ChatGPT發布的時候,我有一個觀點是它的代碼能力很強,我可以基于它來做完整的AI coding。我2023年6月30日開源MetaGPT,構建了一個開源社區,現在這個開源社區有超過15萬的點贊。
吳翼:我是受伯克利和OpenAI兩個地方影響特別多。用時髦的話講,我應該算是第一波真正去研究通用智能體的researcher。我們大概 10 年前發表了一篇論文叫Value Iteration network,是領域內第一篇真正研究強化學習泛化性的文章。后來我又和 OpenAI的同事做了一些多智能體工作。
主持人: AI 原生時代給機器人和智能體產業帶來了什么改變?
蘇昊:機器人的智能化可以看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于規則,第二階段增加了感知能力,但感知、規劃和控制是三個隔離的階段。大語言模型等框架的重大進展,合在一起就是具身智能熱。至于數據問題,我認為單一數據類型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語言數據、視頻數據、帶反饋的控制數據,包括激勵數據都很重要。
王興興: 我曾說過行業過度關注數據問題而忽視模型架構缺陷,但這不代表數據不重要。我只是覺得大家平時說數據說得比較多,模型說得少一點。目前機器人領域的數據質量問題非常大。我一直希望能提高數據的利用率。從模型的角度,目前尤其對多模態的融合做得不太理想。
吳承霖:數據和算法是兩個決定性要素。在智能體這個領域,需要大量的高質量標注數據。這可能是人給,也可能是用另外的智能體給,或者用模擬器來給。另一個問題是算法。我傾向于認為業界有一些解,這些解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吳翼: 那肯定是機器人更難落地。我覺得 AI 時代很重要的事情是減少噪音。如果大家能把強化學習做對,你可能不需要這么多模型,因為能力是可以涌現出來的。我現在在做機器人大腦,最近還做了一個大腦機器人去跟人一起踢足球。
主持人: 對于這片新大陸上的組織,各位有什么想分享的?
吳翼:我回國后有一個疑問,在AI時代,組織是不是越大越好?有沒有可能有一種激進的模式,我就是三十個人,能做十年前需要三百人甚至一千人做的事情?這在AI時代有可能是真的。
王興興:AI時代對于小組織爆發的能力越來越強大。我一直覺得目前純AI領域的團隊有非常頂尖的幾個人才就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 。但我們公司做硬件,面臨的組織問題其實是挺大的。
我們當下公司最大的一件事情第一是我們非常缺頂尖人才。第二是管理和組織上的問題,很多情況下人多了反而效率更低了,人多了反而工作推來推去。
蘇昊:在具身智能的研發中,既有軟件又有硬件。軟件開發要快速迭代,硬件開發要紀律和品控。搞軟件的人不太懂硬件,搞硬件的人也不是真的懂軟件。打破這個壁壘難度相當大。人要有破除原來框架的勇氣,不要過于依賴原來的經驗 。
吳承霖:我覺得要從三個角度來看。第一,智能體是一個很好的生產者。第二,它的另一個強項是規劃。如果分工本身是由AI來做,可以降低巨量的隱性成本。第三,我們怎么去對待這個工具?我們要求所有人非常激進地使用AI和管理AI。
主持人:你們作為先進入這片新大陸的人,如果給之后的人一個建議,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在新大陸上存活下來,你們會說什么?
王興興:我個人現在最大的感受是,大家可以把過去很多已經現存發生的事情,能忘的盡量忘了,重新把當下最新的東西重新學。對過去經驗的依賴,對未來的決策不是好事。
蘇昊:不要焦慮,擁抱未來,該來的肯定會來 。
吳承霖:要有足夠好的批判性思維和motivation(動力),保持自己的熱情不要放棄 。想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比AI更強 。
吳翼:我同意興興說的,首先你要忘掉過去,但是不要忘掉歷史。因為人類大概就是歷史一直在重復,所以知道一點過去踩過的坑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