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舉辦的外灘大會上,機器人小鎮成為最受關注的展區之一。這里聚集了多家科技企業展示的人形機器人,它們不僅能完成復雜的物理操作,還展現出與人類互動的智能化水平。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在發言中提出一個大膽預測:“未來或許不再需要獨立的應用程序,智能體將直接完成所有任務。”這一觀點引發了業界對機器人技術發展路徑的熱烈討論。
在展區現場,開普勒公司推出的“藍領人形機器人”開普勒k2大黃蜂格外引人注目。這款身高1.75米、體重75公斤的機器人,雙臂協同作業時可輕松搬運30公斤重物。目前該機型已在物料搬運、樣品處理等工業場景進行測試,其穩定性與負載能力得到初步驗證。四川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示的“貢嘎一號”四代機則展現了不同的技術路線,這款超輕量級機器人能根據指令自主完成取飲料并遞送的任務,其空間感知與路徑規劃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螞蟻集團旗下靈波科技帶來的R1機器人廚師成為展區焦點。這款具備多模態感知能力的機器人,能夠自動識別操作臺上的食材與廚具,從取菜、烹飪到清潔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據現場技術人員介紹,R1通過視覺識別與機械臂控制的協同,可精準完成各類烹飪動作。公開資料顯示,靈波科技作為螞蟻集團具身智能業務的核心載體,成立不到一年已展現出強大的技術整合能力。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硬件發展已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以驅動系統為例,在今年4月舉行的亦莊馬拉松賽事中,超過半數的參賽機器人采用南京因克斯電機,顯示出關鍵零部件的標準化趨勢。但不同企業仍在探索差異化技術路徑:宇樹科技側重運動性能優化,智元機器人則強化上半身操作精度,這種技術分野反映了市場需求的多樣性。
盡管單臺機器人性能顯著提升,但產業化進程仍面臨重大挑戰。青心意創公司負責人透露,其今年銷售的近50臺機器人主要用于高校研發與導覽服務,工業領域應用仍處試驗階段。“在分解操作等精細任務中,機器人成功率約90%-95%,但工業生產對零差錯的要求使其難以大規模部署。”這種現狀印證了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的觀點:AI賦能實體經濟的規模化應用尚未到來。

技術瓶頸的核心在于智能“大腦”的發育不足。清華大學具身智能實驗室負責人許華哲指出,機器人數據采集面臨獨特挑戰:“不同于二維的語言圖像數據,三維物理交互數據的獲取成本高昂,且需要驗證其對AI訓練的有效性。”星海圖采用“滾雪球式”數據采集策略,通過AI工程師持續反饋優化數據質量,這種模式雖能提升數據利用率,但也反映出行業整體的數據積累困境。
資本市場的熱情與產業現實的落差形成鮮明對比。IT桔子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個月機器人領域融資額已達232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總和。優必選、智元機器人等頭部企業相繼公布IPO計劃,中國移動1.24億元人形機器人代工項目的中標更彰顯市場熱度。但財務數據揭示另一面:港股上市公司優必選上半年營收6.21億元的同時虧損4.39億元,越疆科技也處于虧損狀態。這種“燒錢換市場”的模式能否持續引發行業深思。
面對量產挑戰,部分企業仍在探索突破路徑。優必選創始人周劍透露,公司今年計劃交付超500臺工業人形機器人,產能目標達1000臺。但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部分零部件仍需手工組裝,規模化生產體系尚未建立。許華哲將此比作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早期階段:“上市只是資本市場的里程碑,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人形機器人賽道可能比自動駕駛更漫長,需要以數十年為周期進行技術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