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理想、問界、零跑之后,下一個盈利的新勢力幾乎已經確定將從兩家中誕生。
隨著8月進入末旬,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集中公布年中財報數據。繼零跑汽車之后,小鵬汽車與小米汽車也在同日發布了二季度成績單,前者以10.3萬輛的交付量刷新單季紀錄,后者則以26.4%的汽車毛利率超越特斯拉的17.2%,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電動車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兩家企業不約而同宣稱將在年內挑戰盈利,小鵬立下“四季度扭虧”的軍令狀,小米則斷言“下半年單季盈利在望”,從年中財報信息來看,二者也的確擁有如此斷言的底氣。
然而,相似的宣言背后,兩家車企是兩條涇渭分明的路徑:小鵬繼續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小米則以高端溢價和聲量殺出重圍。這也為這場盈利入圍賽增加了更多看點。哪條賽道更勝一籌,誰又會先填平最后一公里的虧損鴻溝?
規模效應+大眾,小鵬盈利的兩把利劍
對小鵬而言,實現盈利的核心邏輯首先是規模制勝。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小鵬汽車斬獲182.7億元營業收入,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25.3%。更重要的是,在量產攤薄成本的前提下,小鵬汽車的毛利率也迎來了小幅上漲,連續八個季度攀升至14.3%。

這一成績的基石是第二季度10.3萬輛的交付量,其中爆款車型MONA M03系列占比過半,以“走量”策略攤薄研發與制造成本。值得注意的是,MONA系列已連續11個月交付破萬輛,其中Max版本占全系訂單超80%,成為支撐銷量的核心支柱。
與此同時,小鵬汽車在王鳳英加盟兩年后依然走在“省錢”的路上,這也為其實現盈利創造了必要條件。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小鵬汽車費用控制成效顯著——總費用率從去年同期的41.8%壓縮至24.0%,這個數字已經十分接近傳統車企水平,其中銷管費用率驟降至11.9%,也為后續技術投入騰出了更多空間。

然而,規模驅動背后的隱憂同樣不容忽視。財報細分數據顯示,小鵬汽車目前單車收入僅16.4萬元,不足小米25.3萬元的65%;單車毛利為2.3萬元,僅為小米(6.7萬元)的三分之一。這進一步證明了MONA系列低價策略雖能夠打開市場,卻也擠壓了利潤空間,導致凈虧損仍達4.8億元,毛利率與理想、問界、小米等20%以上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因此,小鵬汽車盈利的破局點已經十分明晰,除了繼續擴大規模效應和降本之外,更多的籌碼被押注于高端化與技術變現層面。從近期來看,其8月底推出的30萬元級新P7預售訂單超過預期,四季度40萬元級增程版X9的到來也是重中之重。

而從技術層面來看,小鵬與大眾的合作仍在進一步深化中。雙方電子電氣架構合作已從純電車型拓展至燃油車平臺,這為小鵬汽車帶來了至關重要的“副業”收入,其技術服務收入毛利率高達60.1%,上半年貢獻13.9億元,成為了新的利潤支點,也為其后續實現盈利提供了關鍵的“助攻”。
毛利幾乎追平賽力斯,小米挑戰“最快盈利”路徑
與小鵬汽車不同,小米汽車的盈利路線完全是“高階速成”模式,由高毛利來驅動盈利。盡管8.1萬輛的交付量不及小鵬,但其單車均價達到了25.4萬元,毛利率更是已經達到26.4%,與主打30-50萬市場的賽力斯已經位于同一水平。

支撐這一溢價的是SU7 Ultra等高端車型的成功,盡管在網絡上陷入了爭議,但從實際表現來看,62.99萬元的“競速套裝”與81.49萬元的“紐北限量版”都賣出了越來越好的的成績,拉動ASP同比提升10.9%。
更重要的是,放眼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小米汽車的虧損收窄速度也是絕無僅有的,僅半年時間,其單車虧損就已經從去年四季度的1萬元降至0.37萬元,經營虧損僅3億元,比成立已超十年的小鵬更接近盈虧平衡線。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底氣不僅來自產品定位和市場聲量。根據財報顯示,小米集團手機業務Q2凈利潤108億元,這一充沛的現金流儲備也在為汽車研發持續輸血,規避了新勢力常見的資金鏈危機。
這種生態協同也正在從汽車業務反哺到小米集團的更多生態鏈,從財報中可以看到,今年第二季度其大家電業務收入同比增66.2%,雷軍口中的“人車家全生態”正在從戰略轉變為現實。
因此,盡管小米汽車的高速增長依然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但產能的跟進與網絡輿論的壓力仍是不可忽視的潛在隱患。6月26日正式上市以來,小米YU7在7月份的交付量卻僅有6042臺,進一步引發了準車主們的等待焦慮。

目前,小米YU7的提車等待時長最高已經到58周,多數車主需要等待10個月以上,等待的焦慮也間接引發了黃牛市場亂象與車主網絡維權風波。此外,網絡聲量的“雙刃劍”已在上半年令理想再次吃到苦頭,而同樣嚴重依賴粉絲經濟的小米顯然需要以此為前車之鑒,謹防成為下一個被群起而攻之的對象。
寫在最后:
今年上半年,小鵬與小米交出的答卷各不相同,但又鮮明地代表了新勢力走向盈利的兩種模式。在此之前實現盈利的理想、問界與零跑,也無非出自兩條道路中的一種。
從市場角度來看,無論誰先撞線,行業分化的大趨勢已不可逆。當盈利門檻變得越來越確定,尾部玩家的淘汰賽也將加速到來。而對于任何一家成熟的企業來說,實現盈利也只是標志著“離開襁褓”的另一個起點,在“活下去”之后,誰能定義新規則,才是真正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