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市場里,新能源車正在上演一場冰與火的悲喜劇。

小米SU7 88.7%的首年保值率剛刷新行業紀錄,問界M9亦在混動與純電雙榜穩居前列。然而,在這些少數明星車型的背后,是插混車三年保值率44.0%、純電車三年保值率43.1%的整體低迷。這個吞噬資產價值的"折舊黑洞",正動搖著整個電動車市場的根基。
嚴峻現狀
時下,我國新能源二手車滲透率從2022年底的3.6%攀升至2025年4月的9.1%,看似與保有量增勢同步,實則掩蓋著結構性危機。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3年車齡純電車型保值率僅44.2%,插混車型46.1%,遠低于燃油車62%的平均水平。

其中,折價分化在品牌間尤為刺眼。特斯拉Model Y車齡2年仍能以23.3萬元成交,三年保值率超六成。蔚來ET5等高端車型憑借高保有量,保值率已逼近燃油車。但更多車型難逃保值率腰斬命運,其中10%的新能源二手車首年保值率不足50%,奧迪e-tron、奔馳EQS等豪華車無一幸免。此外,還有威馬E.5上牌3年殘值僅剩24.39%,哪吒S增程版一年車齡便打四折等極端案例,弱勢品牌幾乎淪為折舊重災區。
二手車商的集體避險最能說明問題,據統計半數以上的二手車商在2025年上半年陷入虧損,30萬元以上高端電動車型幾乎無人敢收。
價格戰傳導
2025年上半年的新車價格戰雖較前兩年溫和,但持續三年的動蕩已摧毀市場信任基礎。上汽通用、吉利銀河等數十品牌的降價潮,通過行業鏈條層層傳導,也是讓二手車估值體系徹底失效,部分車型甚至出現新車價低于二手車收車價的"倒掛"現象。其中某業內人士便吐槽到:"收車時新車價還穩,庫存沒周轉完就降了3萬,直接虧到吐血"。
其此,技術迭代亦成為折價的加速器。油車三年磨一劍,電車一年磨三劍,行業這句調侃精準概括了變化速度。四年前的電動車還僅有單屏中控,如今L2+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已成標配,三年前400km續航更是淪為入門水平。并且這種升級不是漸進式改良,而是顛覆性替代,例如2023款車型的智能硬件甚至無法通過OTA升級至2024款水平,直接導致老車喪失核心競爭力。

除此之外,權益壁壘也是進一步壓制二手價值。目前,多數品牌將三電終身質保、免費充電、輔助駕駛使用權等核心福利限定于首任車主,二手車主僅能享受8年三電質保,且無任何附加權益。雖說花了比新車少的錢,但卻少了一輩子的質保和免費充電,這也是消費者對二手電車的一大顧慮。
令人意外的是,出口市場的崛起竟然成為唯一亮色。2024年二手車出口全面放開后,新能源車型占比已突破20%,非洲、中東市場對高性價比車型需求旺盛。但這一賽道的短板同樣明顯,國際售后網絡缺失、口岸通關效率低下、汽車金融配套不足,導致出口單均利潤僅為國內交易的60%。商務部雖在2025年推出千縣萬鎮消費季政策擴大二手交易,但針對出口的專項支持仍顯滯后。
未來走向
目前來看,行業普遍將折舊危機歸咎于技術爆炸期的必然代價,但這種解釋顯然回避了關鍵問題。燃油車發展初期從未出現如此劇烈的折價,核心在于其建立了統一的殘值評估體系與穩定的價格周期,而新能源行業至今缺乏類似標準,比如說電池健康度檢測無統一方法,智能硬件殘值難以量化,車企更是通過頻繁調價打破市場預期等。
在車叔看來,折舊問題本質是行業自律缺失與企業短視的結果,而非技術發展的必然。當車企將降價增配作為核心競爭手段,實則是透支行業長期價值。

當然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新能源車保值率前景并非一片黯淡。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進一步提升,以及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逐步成熟應用,未來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配套政策及產業鏈將日益完善,其進化程度將直接影響其保值率走勢。同時,隨著價格戰結束,新能源車價格體系將趨于穩定,新車舊車價格倒掛現象有望緩解。更重要的是,當技術成熟,舊款硬件落后周期被拉長,痛感將被分散。這些因素都將推動新能源車的估值逐漸接近傳統燃油車的估值體系。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折舊危機不是技術進步的副產品,而是新能源行業在狂奔中忽視規則建設的必然結果。當新車價格戰降溫、電池檢測標準統一、權益可繼承體系建立,新能源電車或許能擺脫三年腰斬的宿命。但在此之前,每個消費者都不得不成為這場成長之痛的買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