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暢銷的轎車車型之一——日產軒逸,正在遭遇一場史詩般的價格戰。
這款昔日的家轎之王,最近被曝裸車最低只賣5.98萬。
據說這是東風日產目前主推的2024款新軒逸1.6L舒適版,新車指導價7.99萬,現在直接砍到5.98萬元。

如果你有舊車置換,價格還能更低。
但這讓所有人感到震驚。
這不是促銷,這是求生。
坦率地說,軒逸已經失去了最后的尊嚴——只為了迎合當前這個血腥的價格戰殺戮場。
隱約記得前些年,軒逸還因為“減配收音機”被全網吐槽。
“連收音機都要省?”有車主在社交平臺憤而發文,“真當我們是‘聽個響’用戶?”
但相比沒有收音機,最低5.98萬的價格才更讓人震撼。
軒逸就此殺入了5萬級別。
不過這不是軒逸一款車的掙扎。
大眾朗逸新銳一口價7.99萬、豐田雷凌全系優惠4萬、卡羅拉起步價降到7.98萬……
曾經強勢的合資A級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放下身段”。
“以前顧客來比的是軒逸、朗逸、卡羅拉,現在進門第一句是:‘你這車比秦PLUS貴多少?’”
看看吧,世道真的變了。
現在的問題是,“秦PLUS們”如何重塑戰場?
一切改變,始于去年初。
當比亞迪推出秦PLUS榮耀版,將混動轎車的價格直接壓入7萬區間時,很多人還以為這只是一次短暫的價格戰。
但他們錯了。
那不是價格戰,是“價值重構”。
數據顯示:2021年,A級轎車市場中燃油車占比仍高達95.8%,而到了今年8月,這個數字已經驟降至57.3%。
有人說,新能源進,燃油車退。
這不是趨勢,這就是事實。
反映在銷量上,更加殘酷。
今年1-8月,A級轎車銷量前十中,自主品牌已占六席。
軒逸雖然仍排在第二,但和第一名比亞迪秦PLUS的差距,已經拉開超過4萬輛。
而且要指出的是,現在軒逸還能排在第二,依靠的是價格,而不是產品力了。
這非常殘酷。
因為說到底,自主車企根本不想給合資車企任何喘息的機會。
畢竟現在自主車企的緊湊級轎車,也開始直接對標B級車標準。
你還在賣車,別人已經在賣“越級的體驗”。
糟糕的是,市場本身正在萎縮。
根據乘聯會數據,中國A級轎車市場的規模已從2020年的549.9萬輛,縮減至2024年的343.7萬輛。
五年時間,整整少了206.2萬輛。
但邏輯不難猜。
畢竟現在大家都有車了,對于入門級新車的需求下降了。
現在消費者要么升級買更貴的車,要么干脆選擇新能源。
而合資品牌,恰恰卡在中間。
這就非常難受了。
而且比賣不掉車更可怕的,是失去定價權。
曾經,一輛合資A級車賣12萬是常態,賣10萬是促銷。
今天,賣8萬是基礎,賣6萬才有人問。
所以比亞迪老板王傳福說,10萬-20萬級別的市場,我們已經掌握了制空權。
而這恰好是合資車企的主戰場。
更讓傳統品牌措手不及的,是智能配置的碾壓。
例如,全新一代大眾速騰L已經搭載了高速NOA功能,支持智能領航、自動上下匝道——這是試圖用“科技感”挽回燃油車的尊嚴。
但當你還在為“燃油車也能做智能”而興奮時,電動車早已實現了整車OTA、語音控車、超低使用成本……以及更重要的一套全新的用戶體驗標準。
所以,合資車真的完了嗎?
也不盡然。
畢竟油車需求并未消失。
有人說了,未來市場上仍將有至少35%的用戶繼續選擇燃油車。
換言之,燃油車的基本盤仍在,只是它不再代表“先進”,而是代表“可靠”“習慣”和“保守的選擇”。
而這,恰恰是軒逸、朗逸、卡羅拉們最后的機會。
“累了,毀滅吧。”
這句網絡流行語,如今成了許多合資品牌在華狀態的真實寫照。
不是它們做錯了什么,而是時代轉身的速度,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快。
當軒逸賣到5.98萬,它摧毀的是自己過去十年的定價體系,但也可能因此換來下一張牌桌的入場券。
毀滅之后,才有新生。
只是這一次,游戲規則已徹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