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近期發布的一篇專欄文章揭示了蘋果公司與加拿大手機回收商GEEP之間一場引人關注的商業糾紛,暴露出雙方在電子廢棄物處理合作中的嚴重分歧與信任破裂。蘋果與GEEP曾簽署一項合作協議,蘋果同意支付相應費用,委托GEEP每年妥善報廢處理多達25萬臺各類蘋果設備,以符合其嚴格的環保政策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協議初期的兩年間,蘋果總計向GEEP輸送了數量驚人的待銷毀設備,包括超過53萬部iPhone、2.5萬部iPad以及1.9萬塊Apple Watch。
然而,GEEP在執行回收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大量原本應報廢的iPhone設備實際上仍處于良好工作狀態。面對這一情況,GEEP并未遵循與蘋果約定的報廢流程,而是選擇了經濟利益驅動下的另一條道路——簡單清理這些設備后,將約10萬臺iPhone秘密運往中國,通過二手交易平臺進行牟利。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雙方的合同條款,且對蘋果的品牌形象及環保承諾構成威脅。
蘋果公司的內部審計機制最終揭露了這一不法行為。審計結果顯示,GEEP聲稱已報廢但實際上偷運并出售的iPhone數量高達99975部,證據確鑿。對此,蘋果迅速采取法律行動,對GEEP提起訴訟,意在追究其違約責任并維護自身權益。出乎外界預料的是,蘋果隨后不久便撤銷了對GEEP的訴訟。彭博社分析指出,蘋果做出這一決策的背后動機可能是為了避免在公開法庭審理過程中,被迫承認自己曾下令報廢大量仍可正常使用的設備,這會與其一貫強調的環保立場形成強烈反差,對品牌聲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