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小米手機,一臺小米電視,一個小米手環,再加上一堆小米生活電器,如今越來越多人的生活被小米產品所包圍。這背后是小米多年來孜孜不倦打造"小米生態"的結果。然而,盡管生態體系日漸完善,小米股價卻總攀不上資本市場的高峰。
提到小米,大多數人首先浮現的印象或許是"性價比"。的確,憑借極具吸引力的低價策略,小米手機一度風靡國內。但對于雷軍來說,手機只是進軍生態圈的跳板,而真正的目標是將小米生態無限延伸。
從2010年成立至今,小米從一家手機品牌演變為擁有手機、家電、智能硬件、生活電器等多元化產品矩陣的科技生態公司。據官方數據,截至2023年6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躍用戶數已達6.06億,其中中國大陸1.49億。龐大的用戶規模正是小米生態體系屹立不倒的基石。
小米生態鏈中的產品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手機周邊產品,如平板電腦、筆記本等;二是智能家電,如電視、空調、音箱;三是生活電器,如吹風機、剃須刀等。雷軍以常人難以企及的瘋狂節奏拓展著小米的版圖,仿佛要將能圈到的地盤都圈進自己的生態。
其擴張腳步幾乎遍及消費科技的每個角落。無論是與蘋果、保時捷"叫陣",還是與戴森、宜家一決高下,亦或是終極"叫板"特斯拉推出電動汽車,雷軍總能讓小米插上一腳。讓更多人"享受科技帶來的樂趣"成為雷軍的宏大藍圖。
小米布局生態的核心在于用低價占領用戶心智,形成消費習慣,從而建立護城河。一旦習慣養成,留存的用戶就成為小米生態體系中最寶貴的資產。
然而就是這種低價策略,也讓小米步步為營陷入了"生態循環"的困局。由于產品定價過于親民,小米難以從單品盈利。因此小米只能通過“極致性價比”策略,拼命圈地、圈粉、圈錢,最終指望從生態整體中獲利。
盡管用戶活躍數據喜人,但小米的生態策略能否就此兌現,還是個未知數。根據公開數據,近年來小米物聯網(IoT)業務雖有所增長,但占比并不高,2023年僅為29.56%。除2022年疫情導致手機業務低迷外,該業務比重一直相對穩定。
面對消費者付費意愿的制約,實現生態整體盈利的難度可見一斑。此外,支撐生態建設的營銷和研發投入也在持續壓力下持續加大。未來電動汽車等新業務的高投入又會帶來怎樣的負擔?這都將考驗小米能否真正做到生態化的閉環運作。
盡管雷軍算無遺策,打造出看似周密的生態版圖,但股價依舊令人失望。這恰恰凸顯了資本市場對小米生態戰略的不認可。
其根源在于,資本市場對小米這種快速吞并市場,用利潤灼燒現金流的發展路徑心存戒心。在它們看來,這種手段無異于暫時投機,難以構建持久的護城河。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才最終能贏得市場。
此外,資本青睞那些能給行業注入新動能的引領者,而非跟風者。可惜的是,小米目前還無法沖破資本眼中"山寨機"的標簽。不過雷軍有自己的考量。也許在他看來,先從低端入手扎根,最終才能對行業產生革命性影響。
不過,我們也不難發現,雷軍對此頗有微詞。在近期的一次內部會議上,雷軍直言:"作為國內領先的科技公司,將把更多精力投放到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他希望通過汽車等新賽道來彰顯小米的科技實力,提高小米的品牌力。
縱觀小米已發布的"全場景AIoT"戰略,不難發現雷軍對"生態化"愈加狂熱的決心和熱忱。某種程度上,這甚至已不只是一種商業戰略,更像是一種個人理想和事業追求。
小米生態還在不斷壯大,伴隨著經濟進入常態化,消費主義回歸實用主義,在剔除了不停的卷利潤這件事后,小米想賺生態上的錢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幾乎所有的用戶都是因為性價比這件事選擇了你,而經濟下行這件事又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大家為生態這件事付費的意愿又會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