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卻被輿論惡意引導;一段未經證實的短視頻,在真相不明的情況下,生產企業就被貼上了“車輛失控”“剎車失靈”的標簽……
在這兩起輿論風波真相澄清之后,惡意操縱輿論的操盤手全身而退,而那家生產企業,卻還處于被抹黑、被曲解的輿論風波“余震”之中。
這家企業就是比亞迪。
近期,比亞迪被卷入兩起輿論旋渦。
一起是因為7月比亞迪宣布與中國民間青訓組織“中國足球小將”達成合作,在這起合作中,比亞迪的本意是積極踐行中國汽車品牌的社會責任,助力青訓組織選拔全國各地有天賦、有夢想的足球少年,推動中國足球少年走向世界,征戰國際賽場。
而此舉卻被輿論惡意引導為贊助國足,并利用球迷的不滿情緒煽動輿論,短時間內網絡上便爆發了“抵制國足贊助商”的輿情風波。在網絡水軍的“推波助瀾”之下,比亞迪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另一起輿論風波,則是發生在7月24日的成都天府機場,一輛比亞迪車輛因為在機場停車場不停繞圈,行駛異常而被路人隨手拍下,進而在網絡上瘋狂傳播。
據調查后的警方通報,該事件系司機因長時間聯系不上到蓉乘客,導致情緒急躁,駕車在停車場內繞行。比亞迪也隨之發出公示表明車輛剎車系統功能正常,事件與車輛本身無關。而在官方尚未查明真相之前,網絡上卻率先給該車輛“定罪”為車輛失控、剎車失靈,引發對比亞迪技術和產品安全性的廣泛質疑與批評。
值得注意的是,天府機場事件恰逢比亞迪重要新車發布,且緊隨某平臺智能駕駛輔助測試之后。在警方及時澄清后,相關負面言論仍在發布會直播間大量刷屏。這種在關鍵節點爆發、傳播迅猛、無視澄清信息的現象,很難讓人不深思,其背后存在有組織傳播、刻意引導輿論、轉移公眾焦點的可能性。
這不禁令人質疑:比亞迪頻頻成為輿論靶心,究竟是“樹大招風”的自然現象,還是某種非正當競爭手段的體現?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頭部企業的一舉一動都難逃被市場緊密注視,但輿論不該是被惡意操縱的。
作為一家憑技術和產品逆勢崛起,不斷從中國走向世界,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速增長的全球新能源汽車企業,比亞迪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的善意和擔當不該被誤解,無數工程師苦心鉆研的技術和研發的產品,不應該被輿論帶偏。
站在中國汽車產業致力于“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視角下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和角逐,更不應該是以惡劣、不正當的競爭形式展開。
投機取巧、惡意攻擊的行為,不僅是對創新者、實干家的不公,更是對“優勝劣汰”的產業競爭規律的藐視。
不得不承認,近幾年來,比亞迪的發展勢頭實在是“迅猛”。
通過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系統,e平臺3.0等核心技術,以及依托于全產業鏈的垂直整合能力和多品牌的協同發展,比亞迪的強勢崛起推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中國汽車品牌加速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讓中國汽車取得了換道超車的階段性勝利,也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實現了從電比油貴、到油電同價,再到電比油低、科技普惠的多層跨越。
當然,通過產銷規模效應以及產業鏈垂直整合的成本優勢,在倒逼行業技術成長和成本優化能力提升的同時,比亞迪或許是動了不少人的“利益奶酪”。
但產業競爭,一直以來都是良幣驅逐劣幣,技術和產品決定成敗。近兩年來,上百萬位用戶和家庭的選擇,就是對比亞迪技術創新的最好認可。
當部分競爭對手利用謠言,組織水軍暗箱操縱輿論,這不僅擾亂了市場公正的競爭秩序,還是對自身技術競爭和產品競爭的“心虛”。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今的成績來之不易。如今,行業正在開展規范新能源市場競爭秩序的重拳整治行動。在這一背景下,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加強行業自律,堅守企業底線,不應該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因此,我們也呼吁無論是企業,還是媒體公眾,都要保持理性,不被謠言所誤導和操控,而是要尊重產業競爭的規律,維護產業競爭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