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車圈誰膜拜了任正非,倒不如說誰還沒有膜拜任正非。
【風】【華】正茂,正是創的年紀。這句話可不是給職場人的雞湯,而是代指東風和華為的一次合作。
臨近9月底,東風日產官宣“天籟×鴻蒙座艙5.0”達成合作,是全球首個鴻蒙座艙燃油車。天籟曾經是中國市場的香餑餑,如今,也在“大勢所趨”下加入華為。
對華為而言,標志著鴻蒙生態戰略擴張邁出關鍵一步,朝著全球汽車市場邁進。對東風日產來說,連合資車都開始抱鴻蒙大腿,這大概是合資品牌能找到的破局密碼之一。

與此同時,9月25日,劉嘉銘出任啟境品牌CEO,啟境汽車正是廣汽與華為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
上述幾件事兒,再聯系整個2025年任正非不斷地會見多家車企高層,一個擁有龐大汽車版圖的華為幾乎呼之欲出。換句話說,抱華為大腿的是愈來愈多了。
這里有個順序問題。
一開始跟華為合作的,是相對弱一點的車企,尤其是賽力斯,創始人張興海回頭看可謂火眼金睛,也可以說破釜沉舟。總之,搭上華為后的賽力斯置之死地而后生,如今已是車圈新貴,市值2000多億。
再后來,更多車企加入華為,名頭越來越大,在新能源轉型時代略慢半拍的合資車企如今也上了華為的桌。
外加鴻蒙智行的賽力斯、北汽 、奇瑞、江淮、上汽,以及一汽紅旗、長安、東風、北汽、上汽、小鵬汽車、奧迪等。如今,這輪風又吹到了合資這里。
這些車企中,涵蓋央企、地方國企、合資、新勢力、BBA等。
這么看,“不造車”的華為,從鴻蒙座艙到乾崑ADS 4輔助駕駛,車圈大魔王顯山又露水,已然是左右汽車行業的“半壁江山”。

9月22日,東風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楊青赴深圳,與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及華為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華為引望董事長徐直軍會談。
這是繼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朱華榮之后,又一車企大佬拜訪任正非。

車圈掌門人頻頻拜訪任正非,與任正非先生合影,發在社交媒體,引發輿論關注,過數日或者幾周,雙方之間的合作項目浮出水面或者達成正式簽約。在圈外人看來,就跟變魔法一樣,誰見了任正非,誰就能達成合作。
6月5日,小鵬汽車聯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車載AR-HUD“追光全景”抬頭顯示。
9月19日,“啟境”品牌正式官宣。“啟境”品牌由廣汽集團與華為乾崑聯合打造,定位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馮興亞表示,啟境項目對廣汽集團舉足輕重,廣汽將把啟境置于最高優先級,集中優勢資源保障啟境品牌的長期發展。
今年9月,一汽紅旗與華為達成合作,雙方擬基于華為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打造全新車型,首款合作車型命名為“紅旗9系”,預計于2026年上市。
今年2月,東風汽車旗下東風奕派品牌與華為在深圳簽署智能汽車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DH項目正式啟動。5月,東風汽車與華為在武漢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合作范圍擴展至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等核心技術領域。

長安汽車就更不用說了,會見當天,朱華榮在社交媒體表示,任總的視野、格局、睿智、激情,我等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令人敬佩!長安汽車旗下的阿維塔、深藍都搭載了華為乾坤智駕,尤其是長安汽車入股華為旗下的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目前,華為持股80%,賽力斯與阿維塔各入股10%。
上汽通用五菱對外宣布,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面升級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將在輔助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制造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動汽車產業智能化和網聯化的高質量發展。
從拜訪的頻次來看,華為的業務拓展正在奔向更開闊的地界,鴻蒙智行2026年一籮筐新車和百萬輛年銷售目標,也都藏在這一次次的會見和拜訪中。華為在正式進入車圈前給自己立下的FLAG是“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如今來看,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華為的確不造車,也從來不是主機廠的身份,但不造車的華為,越來越朝著車圈“大魔王”的身份進階。上述高層碰面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小部分。
車圈“大魔王”的殺傷力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多樣的合作模式。理想在L系列上采購了華為的電機,電機方面是與華為數字能源方面的業務。最廣為人知的是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與鴻蒙智行。
華為內部成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也就是目前華為乾崑所屬的部門,核心是提供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云等全棧技術解決方案,目前對外已經更名為引望,包括與長安汽車、東風汽車的合作還有此次廣汽的合作都是車BU的業務成果。

在終端BG下成立了智選車業務部,也就是現在外界熟知的鴻蒙智行和“五界”由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負責。從組織架構上來看,車BU和終端BG是平級的。
眾多的合作模式,給外界“總有一款適合你”的感覺。
還有超強的盈利能力。根據華為2024年年報,其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首次實現當年盈利,以474.4%的收入增速成為最亮眼的增長極,全年營收達263.53億元。
然而,如此多的車圈朋友,難免“人均華為”。對于車企而言,學習華為在技術、人才、管理、營銷等方面的能力,但最重要的依然是自身的優勢和特色。

如果說華為鴻蒙座艙和華為ADS乾坤智駕決定了一個品牌和車型的下限,那車企本身的核心競爭力才是上限。正如業內人士分析的那樣,“華為明白未來的汽車產業競爭,不再是簡單的產品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生態構建能力以及與主機廠協同深度的綜合較量。”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商業世界說復雜也簡單,時機和風口非常重要,太早,摘不到果實,太晚,沒有果子可吃。2019年前后陷入至暗時刻的華為,如今已是跨國萬重山,而智能電動汽車的風口可是被這家全球頂級的ICT企業抓住了,不管被外界稱為“中國博世”也好,或者被譽為下一個可能造車的巨無霸也罷,華為不僅上了桌,還是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