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第一天,給祖國慶生,祝福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聯想到剛結束的九三閱兵,毫無疑問,這場重大慶典,我們向全球展現的新式裝備和國產化技術,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我們在汽車、半導體、大飛機、新能源、通信、精密制造、信息科技、生物制藥等領域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進步。
具體到汽車產業,作為一個行業從業者,給我的感受是,也趕上了大棋局,中國汽車產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周期。波瀾壯闊也好,細水長流也罷,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國汽車工業煥發出的強大生機。
以上汽為例,作為東部工業汽車產業集群的代表,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因而,汽車產業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其速度之迅猛,變革之深刻,前所未有。一方面,全球汽車市場風云變幻,局面復雜,未來的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智能電動化轉型、關稅沖擊、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供應鏈挑戰,對于車企而言,是一場艱難的戰略突圍戰。
另一方面,周期切換的時候,是一個適者生存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隨地可見的熱搜、偏見和謬誤,諸如流量大戰、價格戰廝殺下的行業百態,悲喜交加,無一不在,這也導致一段時期內主動權的丟失。對于一個老字號龍頭企業,尤其如此。我們說三句:
第一句,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第二句,商業是周期的,波折不可避免;
第三句,沒有改革,就沒有上汽。

上汽集團,中國大型汽車制造商,“穩健派”龍頭企業之一,過去幾年,一直在為上汽“捏把汗”,輿論場上聲量和流量也在被動“收斂”。
一方面,營銷、造型、智能化故事更容易傳播,更容易制造話題和流量。而供應鏈、制造工藝、品控體系這些“硬核”內容,普通消費者難以直觀感知,傳播性也弱。
另一方面,大企業的轉型,往往都是因慣性越強,“剎車成本”就越高,其成果需要時間才能完全顯現。

事物都有兩面性,新造車的野蠻生長,源于試錯空間大,而上汽的轉型和調整是深思熟慮的,從長期主義來看,是必須穩固的。類似跑步,不是馬上快跑,而是找到自己的配速,轉身難點跟別人不一樣。站在行業的視角,不公平,且有失公允。
隨著行業“反內卷”呼聲漸起,品質、可靠、安全的核心價值正在回歸中國汽車市場。這個賽道早已不是純粹的“新造車”與“老牌大廠”,而是電動化、智能化的先行者對比全面轉型中的巨人。一些新造車在站穩腳跟后,也開始補課,包括自建工廠、完善供應鏈、注重品控等,走的依舊是來時走過的路。
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根本上,上汽是中國汽車的典型代表。

以上汽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在中國創造了多少產值,為產業上下游培養了多少人才,推動了多少技術創新和研發,不言而喻。
作為行業的先行者,上汽將現代化管理體系引入中國,將主機廠與供應商統一標準,建立了國內最完善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為中國汽車工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且在地方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做出的貢獻,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歷史的行進是由無數個時刻的拼疊,在汽勢Auto-First看來,當然要支持老牌大廠,支持的根本力量,在于企業的創新、也在于全民的寬容與信賴。
我們總說,不要忘了來時的路。站在產業巨變這一歷史節點,有足夠的動力去回看上汽走過的路,上汽有一大堆既有資產和供應鏈,有數十萬的員工,默默承擔著國家和企業、社會的責任。
一是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本質是要實現盈利,同時為社會帶來價值,舉一例說明。
“在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大事件中,上海有三樁不得不提的大事:浦東開發、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和上汽大眾的誕生。”從1984到2024,40年間,上汽大眾見證了中國現代汽車工業從最初的蹣跚起步,促進和引領中國現代汽車工業行業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二是上汽是國內汽車累計產銷量9600萬的最高汽車集團,在汽車生產制造和整車定義維度擁有深厚底蘊。業內人士分析稱“上汽在技術創新、金融、投資、生態等方面的布局在行業里都是非常理智且領先的。”
有了上汽,也就有了從精密制造到垂直一體化平臺整合,有了國內最完備的整車制造體系、最成熟的供應體系、最龐大的市場基本盤,比如上汽集團除了強大的整車業務外,還有豐富的自研自產零部件產業,如延鋒、聯合電子、華域汽車等。換句話說,上汽在制造、品控、供應鏈整合方面的底層優勢,屬于獨一份。


“打敗你的不是對手,而是重構規則的跨界者。”黃浦江畔,上汽加速調舵。
與老朋友大眾、通用等合資伙伴共創,同時與華為、Momenta、地平線、字節跳動等跨界伙伴合力打造產業新生態,讓全球頂尖技術加速落地應用。比如尚界的誕生,正是與華為鴻蒙智行的聯合,標志著上汽從封閉自營邁向開放共創,其“無圍墻、不設限”的姿態,是對新時代產業合作最直接的回應。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低估了傳統車企的核心優勢,低估了它智能駕駛的跟進速度和體系化能力。其實從任何一個維度來看,上汽已經基本結束了在新造車勢力波及下,從處于市場變化的適應期到逐漸轉型的過程。
我們可以相信,接下來,以上汽為代表的汽車企業將從新優化對于汽車技術、產業發展、營銷戰略話語權。
僅是9月,上汽的產品,給出了幾乎滿分答卷。別克至境L7,合資新能源投入的深水炸彈。榮威M7 DMH,打法熟練,顛覆性定價,10萬級插混轎車來了一個攪局者,意義不言自明。智己LS6,大油箱,奮起一搏。尚界H5,華為ADS 4.0的威力和上汽的體系力,強強聯合。奧迪E5 Sportsback ,則讓BBA“上桌”。
所有的一切都在穩步回升。
此外,2025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汽集團以2024年度合并報表872.23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第二十一次進入世界500強排行榜。
基于上述種種,在歷經周期轉型陣痛和波折后,上汽終于繼續走上了一條上升曲線,過程不易,但結果向好。這樣的上汽,無疑讓所有人定心寬心。


新一輪技術重構與市場轉型正加速推進,在中國智能汽車邁入生態競爭新階段的當下,中國汽車產業不僅站在十字路口,更站在全球的聚光燈下,上汽集團作為汽車巨頭正全面重塑自身定位。
一方面是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價格戰的加劇、新造車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當前車企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再是同行橫向競爭,而是縱向被重塑。上汽順應時代的發展,是這個轉型時代的實踐者。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人們會逐漸意識到,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一時的熱搜、銷量、資本的短期熱捧,而是誰的底蘊更厚、誰的造車具備強大的體系化作戰能力、誰的人才梯隊和密度足以支撐新階段的改革等。
長期主義不是“熬”,而是用持續,耐心的投入,把每一個當下的“正確”,連成未來的“必然”。
畢竟,能穿越風雨的上汽,本就不是為了停留港口,而是為了駛向更遠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