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國際巨頭。”
10月,在第三十二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召開期間,搜狐汽車觀察到,這幾乎成為了所有零部件廠商在描述出海業務時的“共識”。
一位汽車供應鏈內部人士對搜狐汽車表示,在國內充分成長起來,再到海外擴張,這是大部分中國零部件企業的發展路徑。
當下,中國汽車產業鏈的質量,與中國汽車的銷量占比并不完全匹配。全球視角來看,汽車供應鏈上的“隱形冠軍”,大多分布在歐美日等汽車強國。
在2024全球汽車供應鏈百強榜單上,中國只占10席,比例為10%。作為對比,日本占20席、德國占17席、美國占12席,與此同時,2024年中國銷量在全球銷量中的份額卻達到了34.7%,穩居全球第一。
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在得到改變。在智能化、電動化的變革下,一批中國企業正在借助內生資源,成長為擁有出海機遇的“小巨人”。
在年會召開期間,搜狐汽車采訪了芯馳科技副總裁陳蜀杰、南京楚航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楚詠焱,揭開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從國內成長,到出海擴張的一角。
01 借助新賽道突破
芯馳科技和楚航科技,分別是車規芯片、毫米波雷達兩個領域成長起來的頭部企業。
其中,芯馳科技成立于2018年,主要圍繞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提供車規芯片產品,主打高端MCU;楚航科技成立于2018年,主要研發、生產基于毫米波雷達的感知解決方案。
兩家公司的成長,均與中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智能化風潮相關。正是借助新趨勢帶來的新賽道,它們才得以成長起來。
“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整個車的電子電氣架構變得越來越集中和高效。汽車越來越像一個汽車人,有大腦、小腦、四肢,車前后左右的域控變得集中化管理,越來越靈活。”陳蜀杰介紹,在中央計算+區域控制架構的演進過程中,即便是不同的路徑演化,也都需要面向區域控制的高端車規MCU芯片。
“踩準行業需求”并不足以成為公司的護城河。芯馳之所以能成為國內頭部,有著突出的可靠性優勢。
“我們團隊的核心成員有近20年車規芯片量產經驗,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備車規芯片產品定義、技術研發及大規模量產落地的國際化整建制團隊。”陳蜀杰表示,芯馳在2019年完成了中國首個 16nm車規計算芯片的流片,是中國首個獲得德國萊茵ISO 26262 ASIL D流程認證的芯片企業,產品可靠性認證達到AEC-Q100 Grade 1級別,同時獲得了由工商總局、國家密碼管理局頒發的國密信息安全雙認證。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芯馳全系列產品已完成超800萬片的規?;慨a,服務超過260家客戶,擁有超200個定點項目,覆蓋了中國90%以上車廠和多個國際主流車企,上車100多款主流車型。
在行業趨勢下踩準需求,形成獨特的競爭壁壘。這同樣也是楚航科技快速成長的訣竅。
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這是智能駕駛風靡后,在感知領域帶來的三個產業機會。楚航科技選擇的是毫米波雷達。
“現在國內真正把前向雷達做好的國產毫米波雷達廠商并不多,真正實現量產不出問題的,包括我們在內其實只有3家。”楚詠焱說。
而如今,楚航正在押注一個更具競爭力、技術壁壘的新路線,即4D衛星架構雷達。10月22日,楚航聯合圭步微電子發布了4D衛星架構雷達首款產品,單芯片8T8R集成波導天線的前向衛星雷達。
楚詠焱表示,業內對4D雷達很早就在推,但落地一直有障礙。而楚航通過衛星架構(把原始數據直接傳給域控制器)等技術創新,通過單芯片方案降低了4D雷達的成本,并改善了信號一致性差等問題。
技術進步之外,經驗正在成為一道護城河。
“這次圭步微的合作,始于6月份,四個月內,我們就把整條鏈路打通,就是經驗積累的成果。”楚詠焱認為,做天線、硬件、殼體、算法、工具鏈等經驗,都讓楚航形成了快速落地的能力。
02 與海外巨頭“打擂臺”
芯馳、楚航等公司在國內形成的技術、可靠性、經驗護城河,為其拿到了一張出海擴張的入場券。
近兩年來,包括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等在內的諸多中國車企,都將出海作為企業的核心戰略之一,并不斷推動新產品海外上市的進程。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這倒逼著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一齊出海,尋找寶貴的海外市場增長機遇。
但是,要出海,就得競爭。整車廠要與海外本地車企競爭,供應鏈企業也要與已發展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海外“隱形冠軍”們同臺競技,壓力與挑戰如影隨形。
“我們有海外訂單,但海外訂單現在還沒有到量產的階段。唯一一個量產的是馬來西亞Perodua,雖然目前訂單量不大,但明年會逐步起量。”楚詠焱說。
“(在海外)毫米波雷達是安全件,海外客戶會在這一過程中投入非常長的周期去驗證。”他指出,擴張海外市場有兩大挑戰。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驗證周期比較長。并且,在海外,智能駕駛確實沒有像中國一樣火爆。
發生在國內的變化表明,充足的市場需求,能夠倒逼企業放棄傳統供應商或是傳統產品研發,積極擁抱新供應商、啟動新產品研發。
但在海外,在尚不及國內熱烈的市場需求下,企業仍有余地。面對博世、安波福等傳統巨頭,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雖然在部分產品上占得了先機,但仍需要付出數倍努力贏得主機廠的選擇。
“不管在座艙還是高端智控的領域,整個市場格局,目前國際巨頭還是處于非常領先的位置。”陳蜀杰表示,產品方面,在代際上芯馳有一些可以完全對標巨頭的產品。其更貼近領先的汽車研發中心,基于中國汽車智能化飛速的發展,能敏捷提供貼合市場的產品。
產品并非芯馳唯一的優勢。陳蜀杰認為,在本地化服務方面,芯馳的反應速度非???。公開信息顯示,在海外,芯馳在德國和日本陸續設立了辦公室,用本地團隊支持當地客戶。
同時,她認為,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主機廠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都尋求雙平臺的設計,兼顧本土、國外的供應,才能保證供應鏈的彈性。
“海外市場對車規、對安全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這些是芯馳的優勢所在。”陳蜀杰表示,大家在選擇芯片時,不會說一定得是中國的芯片還是國外的芯片。首要還是看是不是過了相應的安全認證,實際上車廠選擇芯片,就是看這些標準是否達到。
值得注意的是,“達到標準”很難,但也只是與國際巨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并非穩操勝券的勝利。
同時,在技術、產品、可靠性之外,更多的挑戰處于“不可控”之中。
10月29日,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密歇根州政府表示,中國電池企業國軒高科的子公司已經放棄在當地建立工廠的計劃。密歇根州政府介紹,這座工廠原計劃用于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材料,能夠創造2000多個工作崗位,但該項目受到當地多名議員的反對。
在中國成長,去海外擴張。這條中國產業鏈出海的道路,難而正確,長且未知。